《两宋诗歌·陆游·关山月》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两宋诗歌·陆游·关山月》鉴赏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七言乐府名篇,是宋孝宗(赵眘)淳熙四年(1177)初春,陆游五十三岁于成都时所作。

《关山月》,原是汉乐府鼓吹曲中饶歌曲名,是西域的军乐。这里是诗人借乐府旧题来写时事,抒自己对现实的感慨。因为这时陆游由于被人讥为“恃酒颓放”而罢官,因而自号“放翁”。他正闲居于成都,回顾了宋金和议以来,“文恬武嬉”忍辱居安的局面,深感愤慨。于是,诗人即借乐府旧题一口气连写三首诗以寄怀,即《关山月》、《出塞曲》和《战城南》。其中《关山月》最为出色,它借守边士兵的口吻,痛斥投降派,表现了广大战士报国无门的怨愤和中原人民冀求恢复的心态。

* * * *



全诗十二句、三转韵,正好是三层意思——

写将军(前四句):不恤国难,沉缅声色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和戎诏,指宋孝宗隆兴元年下诏,以王之望为全国通问使进行和议,次年订立了和约,即所谓“隆兴和议”。此处的戎是指金人,原是汉人对西北民族的通称。空临边,白白地来到了边疆驻防。这四句是说,从隆兴下诏同金人订立了“隆兴和议”以来,至淳熙四年,正是头尾十五年,将军们空守边陲按兵不战。不仅如此,他们躲在深院大宅寻欢作乐,战马也不能动弹,弓弦也朽坏了。朱门,即豪门宅第。沉沉,形容屋宇重叠深邃。按歌舞,击着节欣赏歌舞,按即打拍子。厩(jiù 臼)马,此指官马。厩,马棚。

这是诗人对将军们不恤国难,抗敌意志消沉的深刻揭露,也是对当时投降派那种“文恬武嬉”行径的尖锐抨击。

接着,诗歌进入第二层意思——

写士兵(中四句):壮志埋没,暴骨沙头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这是说,岗楼的刁斗声不断地催着月儿下落,三十岁入伍当兵,现已白发满头;从笛里传出来的士兵们的苦恼心情,有谁能了解呢?暴骨沙场的征人的牺牲,又有何用呀!

这一节首句的那个“月”字,很重要,要好好理解。这里暂按下不说,待读完全诗后再来探究诗人用这个“月”字的真正用意何在。

再看最后一层意思——

写遗民(后四句):对月垂泪,渴望恢复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是说,敌人入侵中原之事,古时也有,可是哪能世代霸占下去,从来未见传上几代的! 中原人民忍死等待恢复失地,统一祖国,今晚有多少地方的人们都在对月流泪,心怀故国啊?逆胡传子孙,金人自太祖阿骨打建国,后来侵犯中原,灭了北宋,至此已传国五世故有此云。遗民忍死,遗民,是指中原沦陷区人民;忍死,即不死以待。

* * * *





作为一个力主恢复、热爱祖国的诗人,面对“隆兴和议”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怎么能不疾首痛心呢? 当痛定思痛之后,诗人就把自己的满腔悲愤,都倾泻在这首《关山月》之中:对误国害民的投降派进行了集中有力地揭露与批判;对“和戎”所葬送了的“恢复大业”,表示极大的痛心与怨怼。这是包括战士、遗民和诗人在内的一代爱国者的最大悲剧!

这首乐府诗,虽是借旧题写时事,但它据题立意,不离题旨,并进行了巧妙的构思。它以“关山月”为背景,设计了边界内部的士兵、遗民和将军三种人的不同状况,反映了他们之间的不同际遇与心境,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屈辱的“和戎”政策的强烈谴责与抗议,构思的巧妙就表现在这个“关山月”上。诗人苦心孤诣地,却又十分自然地(不着痕迹)赋予这个“月”字多方面的含意,教它起着“中心环节”的作用。下边看看它到底有哪些用意?

第一,在形式上,它是照应了诗题,因为从《关山月》这个题意着笔,当然不能不写“月”了,何况诗人是借“月下老兵”来抒情言志的。

第二,从诗的情调上,全诗充溢着悲愤之情,用的是悲剧性题材,它正与边地的月夜相映、相衬,使诗中的整个境界似乎都笼罩着一层沉郁的月光,其诗情调就会更显得悲切、苍凉。

第三,以“关山月”(非一般地方之月)为背景,就是用“月”这条线串起该夜月下三种“不眠人”的不同处境和心态。这就是说,诗人借助月光照出他们的不同悲欢和苦乐;诗人用月光照出士兵的心和遗民的泪;诗人还用月光照出将军们的丑行和统治者的恶政。与此同时,诗人也用月光照出自己和一切爱国者的情与志。

不言而喻,陆游这首《关山月》成为传世名篇,是意料之内之事,因为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确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佼佼者。大家知道,在近万首的陆诗中,爱国诗数量最大,其中佳篇杰构也很多,我们不妨多选读几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