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焯·浣溪沙》原文赏析
甲辰中秋后二日,晚晴,放舟石湖,观越城桥下串月。明日将从胥口探桂山中,不预此游,盖五年矣。
溪上曾闻渡越兵,乱流犹似怒蛙鸣。蒲风杉雨战秋声。
梧梦只今空故苑,菱歌依旧绕离城。长桥人散月孤明。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中秋后二日,郑文焯放舟游苏州南面的风景名胜石湖,并作六词纪游,本词是第一首。石湖胥口,“是范蠡从入五湖处”,故词主要以“览古有怀”,抒发历史兴亡的感慨为主。
文人墨客游览古迹名胜,总喜发怀古之幽情。初唐四杰的王勃游豫章(今南昌市)滕王阁,目睹“槛外长江空自流”,而思“阁中帝子今何在”。宋代文豪苏轼泛舟赤壁,而怀“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的曹操,想慕“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郎。郑文焯也是风雅文人,“喜吴中湖山风月之胜,侨居久之” (俞樾《瘦碧词序》),对吴中风土人情、古今轶事了如指掌。故今日游览石湖,自然联想起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和辅佐越王灭吴的范蠡。
词人泛舟湖上,乱流澎湃,水声激荡,犹似怒蛙高鸣,眼前不觉浮现出两千多年前越王率兵伐吴的一幕情景: 越王率兵渡越此溪,途中见一只怒蛙在路旁高声鸣叫,越王立即下马抱之。左右将士问道: “大王何故抱此怒蛙?”越王说: “我一生爱勇猛之人,见此怒蛙在路旁激昂高鸣,故下马抱之。”将士听说,都吹呼道:“王见怒蛙尚且下马抱之,我等身强力健,若奋然努力,大王也会象对待怒蛙一样爱重我等。”于是众兵士悉皆勇健,怒叫三声。词人将历史传说与眼前之景糅合叠映,“溪上”“乱流”“似怒蛙”,用虚实结合之笔把眼前景写得声、态毕现,又把动人的历史故事蕴含其中。一笔而兼今景古事,笔力可称健拔。
就纪游写景而言,“乱流”是“溪上”之景,“蒲风”一句则是写溪边之景。“秋声”点明词序“中秋后二日”。溪上乱流激溅,溪边秋声萧瑟,词人很注意捕捉自然景物的声响。郑文焯精通音乐,时常横笛吹箫,时人比之为“小红低唱我吹箫”的姜白石。因而他对自然界的声响特别敏感。词人沉吟视听: 溪边风吹菰蒲,雨打杉林,风声、雨声、涛声交织一片——词序说“晚晴”,表明此日曾下大雨,“乱流”、“杉雨”之景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词人又沉浸于历史往事的追思缅想,故觉波声仍似当年的怒蛙高鸣,瑟瑟作响的“蒲风杉雨”又仿佛是吴越兵士的鏖战。
上阕写景中兼怀古,下阕怀古中兼写眼前景。“梧梦”,即梦想“故苑”梧桐之意。作者同时有《鹧鸪天·胥口是范蠡从入五湖处秋夕览古有怀》词可参: “云物凄清秋满湖,遗愁梦落故宫梧。西江终古无情碧,送了鸱夷(鸱夷即范蠡)便沼吴。烟草迥,水禽呼,越溪寒雨战菰蒲。扁舟赚得西施去,枉费良金写作图。”故宫碧梧,早已零落,如今仅存空荡荡的遗址而已,故说“空故苑”。故苑梧桐象征当年吴宫越馆的金粉繁华,“菱歌”则是寻常百姓所唱,正象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寻常景物之变迁来暗示历史兴亡一样,词人在这里也是以寻常百姓的菱歌依旧传唱来反衬当年争王称霸者的销声匿迹。结句“长桥”,照应词序“观越城桥下串月”之意。“长桥人散月孤明”,境界静谧优美: 人散后,曲桥横空,湖面静谧,一轮惨淡的孤月,在寒波冷影中荡漾。结句在优美的画面中,蕴含着历史兴亡之感。俞樾《瘦碧词序》说郑文焯词“雅近清真、白石”。循此对比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和姜夔《扬州慢》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之以月写今昔,不难看出郑词“人散月孤明”也寄寓着孤月仍在、昔人已亡之慨。本题第二首“月明何恨预兴亡”即直接点明。
本词最大的特点是在纪游写景中兼寓怀古之幽情。明暗结合,古今兼顾。用对比手法写今昔的沧桑变化,笔法灵活多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