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琬·破阵子》原文赏析
关山道中
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李营丘有《关山图》
关山,又名小陇山。在陕西陇县西,是陇山的一部分。山高且险,为陕甘间要隘。顺治十一年(1654),作者自京官外补陕西,分巡陇右道佥事,得以行经关山。他生长山东,避地江南,初次见到西北山川的雄险壮观,目眩心掉,写下了这阕名作。
“拔地”二句,以千钧之力,刻画关山之险。拔地而起,状山势之陡削。山势既陡,必盘旋回绕乃可登。有关关山的记载说:“其山高峻,盘折而登,凡五十里,始至绝顶。”“千盘”,极形其高,用的是艺术上的夸张手法,写出那拔地插天的气势,从而得到艺术的真实感。既高且陡,遮天蔽日,阳光照射不到,使人想起屈原《涉江》的“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深黑”比之“幽晦”,更令人强烈地感觉到身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壑谷之中,向前看去,无穷无尽的阴森晦暗,深不可测。而仰视呢,在两侧峻崖之间,只能看到一条窄窄的天空,“一线”,极形其窄。只用两句便勾出了关山的形势,摄出了关山的神理,与那种“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吴均《与顾章书》),“左右青霭,表里紫霄”(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的南方清峭秀丽的山峦截然不同。这正是大西北的山,是不能移置他处的。
接下来以三句概括登山的过程。“行旅”句,是初入关山,行旅自然指作者一行,从“远”字“入”字,可见他们远自山外逶迤进入山口。“鱼贯”,用《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说明道路的崎岖偪仄,仅可容人,人们只能象鱼群一样成单行接续行进。“樵牧”句,是行至半山。深山方藏虎,“虎穴”,说明作者一行攀旋于“千盘深黑”之中,入山已深,同时也写出樵夫牧人为了维持起码的生存,不得不冒生命的危险。有路之处尚须鱼贯攀缘,无路之处艰险可想,不但虎能伤人,那一重重悬崖峭壁,对人的威胁又何下于虎穴!这四句,把关山的险恶写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栗栗危惧,紧张得透不过气。这时接以歇拍,便骤然急转直下,境界全新,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歇拍“高高”句,写登上山顶。六月登山,必趁早凉,而登上山顶,已是明月高悬,用侧笔补写山的高峻,与起句“千盘”、“插天”相呼应。此际豁然开旷,一片空明朗彻,所有入山以来昏暗、迫隘、紧张、疲劳,一扫而空。纵目四望,全无障碍,为下片放笔畅书山顶的见闻感受作出地步。承前启后,过接无痕。
下片就从这里展开。“山树”是见。山上山下气候悬殊,山下尚正青绿,山上已转红紫,暗点山之高寒。树被红叶,向光则红,背光则紫,又是对月光下山树极为形象而科学的描绘。“泉声”是闻。陇山自古为通西域要道,无数诗人词客曾写下边塞、行役的诗篇,感伤咏叹。《读史方舆纪要》说:“上有悬溜,吐于山中,汇为澄潭,名万石漈。流溢散下,皆注于渭。”可见山颠多泉水。泉声本来无所谓歌哭,这里“如歌如哭”,是因为勾起了作者的乡愁。《秦州记》说:“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古乐府《陇头水》写得更为哀伤:“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陇头流水,分离上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作者是个重感情恋乡土的人,他在江南犹数有思家之作,如“杜鹃言语,枝头教诲,道不如归”(《眼儿媚》),“问余何日赋归田,说道今年,又早明年。故园消息久茫然,春燕来前,秋雁来前”(《一剪梅》)等,何况今天到了“行役升此,莫不悲思”的陇坻!
“六月”句,再写所见。六月盛暑,而阴崖尚有残雪,可见山顶之高寒。或疑“六月”与秋令不合,不知立秋后即可称秋,而立秋皆在六月。“千骑”句,再写所闻。“画角清”,说明有军队经过。“角”,军中以角声麾进止,警昏晓,相当于现在的军号。六月炎天,部队晓宿晚行,夜行军翻越关山,千骑之众,寂静无哗,只听见角声传来,山高气寒,倍觉清越。
一结貌似超脱,仿佛从山外遥望关山。“丹青似李成”,照直说应是“似李成丹青”。李成,北宋著名画家,以避地居青州营丘,世称李营丘。最擅山水,前人评为古今第一。作者曾观赏过李成所画《关山图》,现在身临其境,恍如重展画幅。这句可说是赞美关山,也可说是赞美李成。然而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那就太肤浅了,作者实际上是在自赞其词。在他的笔下,关山的雄峻深险,如在目前,而且黑崖、青天、红树、残雪、流泉,……本身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设色山水,又何逊于李成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