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满江红》原文赏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的诗词常借时序节候的变化而有所兴发,而尤以秋辞为最多。这类作品多半不是一般的悲秋,往往有寄托。譬如,她笔下的秋菊,是自我性格的再现;她笔下的秋海棠有“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秋海棠》诗)的傲骨;而她那最著名的《绝命词》“秋雨秋风愁煞人”,则更是体现了词人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担忧的感慨情怀,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这首《满江红》也是从中秋节写起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夏之交,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捐官户部主事,秋瑾随之自湘潭迁居北京。开篇“小住京华”即指此事。平平四字,似了无波澜,然而下接“早又是、中秋佳节”一句,突兀地勾起一股不平之气,一种长期被压抑的无奈和厌倦之情通过“早又是”三字便完全突现了。这种情绪自何而来呢?原来是“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这里的花不是招蜂引蝶的姹紫嫣红,而是一片清一色的黄菊,它突出了秋天的肃杀景象,使四下里显得格外萧条和单调。以上四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感慨实即由此引发。以下便转而直抒胸臆。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之际的楚汉纷争是十分激烈的。它历时五年有余,最后以楚霸王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而告结束。“四面歌残终破楚”即借用项羽败亡的故事以古喻今,痛诉清廷腐败而招致帝国主义列强对我中华的蚕食瓜分,国家危亡无日。以下转而倾吐自身的苦闷。据今人郭延礼《秋瑾年谱简编》考定,词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十岁时出嫁,到迁居京师之日,恰为八年。又,在秋瑾与亲友的书信中,曾毫不隐讳地屡次提及她与王廷钧感情不睦。那么,“八年风味徒思浙”一句,很明显是指婚后八年来处于封建官宦家庭中所产生的种种不愉快、不舒畅的心情。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中说她“生平伉爽明决,意气自雄”。对于这样一个性情刚烈的女子来说,封建束缚给她带来的痛苦当然是不能忍受的。“徒思浙”便是指她只好凭借对故乡浙江的回忆来排遣时日。秋瑾容貌端庄俊秀,《墓表》中所谓“丰貌英美”。在封建社会,作为男子附庸的女性,容貌之美是为世俗所十分看重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美容也就成为封建社会套在妇女颈上的一条金锁链。秋瑾对此认识得很清楚。她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就曾把贵族女子比作带着金枷玉锁、缚着锦绳绣带的奴隶。上片末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云云表现了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是她向世俗观念的挑战。她不愿充当花瓶,不甘心作以柔顺取悦丈夫的“蛾眉”,而希望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殊未屑”三字正是她对自己那被时人企羡的现有地位的极大轻视。
在下片,词人以掷地有声的铿锵语言道出她的追求。生就为女子,这是秋瑾平生的一大憾事。当她自日本归国后,曾特地身着男装拍摄一张小照,上题“侠骨前生悔寄身”等诗句,表露出自己对今生寄身于女性的懊恨。“身不得,男儿列”两句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心情。这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当时,是不足为怪的。值得称道的是,词人并未停止于怨,而是起来抗争。她此后的革命壮举,不但完全超越了一个封建女子的自我,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整个时代,因为那是个“人心薄弱,不克自立,扶得东来西又倒”(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词》)的昏昧的时代!“心却比,男儿烈”六字,正是她决心改变时代风气,以巾帼之躯报效祖国的自我剖白。下面紧接“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二句,进一步表明心迹。前句指对自己的品性进行的认真剖析和反思,而“因人常热”则是反思后得出的结论。秋瑾《致琴文书》中曾言及自己“于时世而行古道,处冷地而举热肠”,可作为“因人常热”的注脚。从秋瑾的一生来看,她的确是个爱国家爱民族的热血英豪。此后一句“俗子胸襟谁识我”,词意陡然一换,激昂的情绪也随之急转直下,落到低谷。这里写的是她苦于知音难遇而痛感世上同调无人。“俗子”,泛指那些不理解自己的庸人,很可能也包括品格低下、庸俗的王廷钧在内。“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词人有感于历代英雄豪杰多半末路艰难而结局悲惨所发出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对自身前途的预测。在革命生涯中,她的确倍尝到英雄末路的各种磨难。这并非是命运的巧合,而恰恰说明她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献身精神,而这种精神早在她参加革命活动之前就早已扎根于心了。“莽红尘、何处觅知音”写的是现实的冷峻。以苍莽混浊的尘世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与知音无几这种数量上的微小相比较,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产生一种美好事物被无情吞噬的悲剧效果,使人得到一种悲壮美。最后,截取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中的“青衫湿”三字,极写自我感受,知音难求所引起的巨大痛苦便以具体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彷徨中的反思和探索。第二年,她便毅然冲破封建罗网,只身东渡日本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