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札记·“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
——说顾恺之的《神情诗》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一本“寒松”作“孤松”。)
此诗始著录于唐代类书《北堂书钞》(卷一五○)和《艺文类聚》(卷三),作者是晋人顾恺之,题为《神情诗》。但后世编《陶渊明集》,有人也把此诗收入,题作《四时歌》。我个人倾向它应属于前者。因为顾恺之是大画家,而这诗正如苏轼评论王维的话,是一首典型的“诗中有画”的精炼之作。
我们常用“诗情画意”这一成语来形容文艺作品。照我的体会,具有“诗情”的不一定是诗,而是指一篇散文或一幅图画里含有丰富的诗的情趣。同样,具有“画意”的也不一定是画,而是指在文字写出来的作品里蕴涵着图画的意境。这四句是写景的诗,而题曰“神情”,其用意很明显,也很巧妙。意思是说它通过这四句景语体现了春夏秋冬每一季节所具有的特殊精神风貌。
春天可写的自然景物很多,春风春雨,春花春日,都经常成为诗料。但作者偏偏写了春水。盖春天的风雨花日虽美,却都带有暂时性,而且风、雨还包含着消极因素,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或“雨横风狂三月暮”之类,难免有点杀风景。唯独春水,它象征着无限的蓬勃生机,显得活泼而饱满。试看春水布满四泽,不独景象恢宏恣肆,而且孕蓄着潜在的活力,有助于万物的成长,并给人以新生、向上和旷远开拓的启示。可以说,只有春水,才足以展示春的“神情”。这一句与以下三句,都是同一机杼。诗句看似平淡,却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
“夏云”句有两种解释。一是说夏云多变幻,宛如离奇怪异的层峦叠嶂。又一说,由于夏天的气候瞬息万变,云影的飘忽来去,使山峰呈现出忽明忽暗的种种奇观。总之,作者抓住了夏云多变的特征,突出了夏季的“神情”。
“秋月”句写得最朴素,也最亲切。秋月之美是古今人的共同感受,从无争议。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修辞艺术。前二句的“满”与“多”,只是“水”和“云”自然形成的现象,属于客观描写。而这句的“扬”却由作者给秋月注入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仿佛月亮有意识地播扬它的光辉,使苍茫暮色顿然改观。碧空澄澈,皓月扬辉,这一句可谓深得秋之神髓了。
“冬岭”句虽与前三句平列,重点却不相同。“春水”、“夏云”、“秋月”都是能体现各个季节精神风貌的主体,而“冬岭”仅是背景,主体却是“寒松”。冬季万物凋谢,天地间肃杀凄凉。惟有岭上劲松,巍然挺秀,在严寒冰雪中使人蓦地感到了一股贞刚之气。这才是宇宙的精魂,与“神情”的题意也更为切合了。
我以为,不仅写现实的人生有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摹写自然景物也无例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