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妇诗
(其二)
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
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远望未为遥,峙䠧不得往。
这首诗与前首作于同时,从语气看,较之前首的平和,多了一点愤愤不平之情。这种愤懑主要渗透在头两句中。
“去妇”是因被休而脱离夫家的妇女。封建社会,在世人的眼里,这样的女子都是薄情之人。诗人对这种世俗的看法很不平,“谁言去妇薄”一句反问,遂将世人之论予以了坚决的否定。接着表明自己的观点: “去妇情更重”。这一句不仅从正面进一步否定了世俗的看法,而且用一个“更”字加强语气,强调“去妇”感情比一般人更深挚的事实。诗人自己就是一个“去妇”,是一个因无子而被遗弃的“去妇”。这两句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感情进行辩护,也是替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所有“去妇”的辩护。
谚云: “千里井,不反唾。”(李济翁《资暇录》)“唾”当为“莝”,是切碎的喂马用的干草。传说有人经过一个驿站,把残余的马莝倒在吃水的井里,以为自己离此地有千里之遥,不会再来,更不会再饮这井里的水。谁知他后来竟又来到此地,并为了解渴汲水遽饮,不料先前他所弃马草把他噎死了。人们遂以“千里井,不反莝”为戒,后讹“莝”为“唾”。诗中“千里不唾井”一句,借用了这个谚语,却不再有告诫之意,而是写自己对故地的一种深深眷恋之情,是“去妇”情深意重的具体表现。虽然自己将永远离开这里,也不忍心将唾液吐在过去常饮水的井里。感情之流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引出下句: “况乃昔所奉”。一个“奉”字道出了昔日对丈夫言听计从的侍奉,也见出了诗人对丈夫倾注的感情。这里,诗人没有写离婚后对昔日丈夫如何爱恋,而是写了如何爱护夫家的井水。对井水尚且如此珍惜,更何况对曾爱恋过的人!在封建君主制度下,对于妇女来说,丈夫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夫者妻之天也”(《仪礼》)。诗人用很平常的低于地平面的井水与处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丈夫相比,个中情意自可想见了。
然而,诗人虽有满腔情愫,却无处叙说。 “歭䠧”即“踟蹰”,她跷首遥望独自徘徊,尽管丈夫的家相隔不是很远,因为自己“去妇”的身份,也再不能前往了。
这首诗表达了“去妇”对丈夫的痴情,写得一往情深, 曲折尽致。
前四句层次递进,一气呵成。先否定世俗的看法,进而将自己的观点表露无遗。三、四句尤为精妙,在十个字中跨跃了无限高度,通过写与爱护井水的对比,把对丈夫的爱提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最后两句则承上急转直下,被抛弃的现实犹如一盆冷水浇在诗人心头。诗在抒情主人公的跷望与踟蹰中打住,感情的孰薄孰厚自待读者去评说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