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别江主簿屯骑|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酬别江主簿屯骑



有客告将离,赠言重兰蕙。

泛舟当泛济,结交当结桂。

济水有清源,桂树多芳根。

毛公与朱亥,俱在信陵门。

赵瑟凤凰柱,吴金罍樽。

我有北山志,留连为报恩。

夫君皆逸翮,抟景复凌骞。

白云间海树,秋日暗平原。

寒虫鸣趯趯,落叶飞翻翻。

何用赠分手?自有北堂蘐。



题目点明内容是“酬别”。酬,以诗文相赠答。这是答谢江主簿屯骑的诗。按, “主簿”、 “屯骑一都是官职名。据题文意,江主簿似兼屯骑之职,但古人在称谓时,一般不会这样罗嗦,尽述所兼之职。题目“屯骑”前,似乎脱了一个字,应为“酬别江主簿、×屯骑”。这个“×”是谁,今已不可考,但他还是在诗中留下了痕迹。诗中有“毛公与朱亥”、 “夫君(诸君)皆逸翮”句,可见不是酬赠江主簿一人,还应有个“×”屯骑。

全诗可分为五层。

一层, “有客告将离,赠言重兰蕙”。点明答诗之意。

“有客告将离”,言江主簿、 “×”屯骑将出行。 “赠言”,谓主簿、屯骑留别之诗文。至此,则知本诗为答诗,明确了“酬别”的题意。 “赠言重兰蕙”,是说赠言珍贵。不以金玉相喻,而以兰蕙相譬,是因为金玉为重利之喻,兰蕙是美德之喻。古诗常以香草喻德之芳馨。 “赠言重兰蕙”,含蓄地表现了友谊的性质,即君子之交。“兰蕙”,反映了他们的友谊,是以德相盟的。

二层,从“泛舟当泛济”到“俱在信陵门”。赞友人高洁的品格操行。

“泛舟当泛济,结交当结桂。”皆托比兴之意。 “泛济”的原因在于“济水有清源”; “结桂”的原因在于“桂树多芳根”。 “结交当结桂”,把桂树人格化了,仿佛嘉木亦可与人结谊。古诗有“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盗泉、恶木,名称丑恶,贤者不肯沾染,珍爱名声的洁美,故不饮盗泉,不息恶木。清源、芳树,与盗泉、恶木正是反义之词,借喻指称有清操美德的贤者。 “桂树多芳根”,犹言多令誉美德。诗中以江主簿、×屯骑为“清源”、 “芳树”之属。故“泛舟当泛济,结交当结桂”,有结友就是要结交江主簿、“×”屯骑这样的贤者之意。 “毛公与朱亥,俱在信陵门”,言贤者虽远千里,然必以德类聚之。亦为勉别之词。毛公,是战国时赵国的处士,藏于博徒,即后来劝信陵公子返魏救国者。朱亥,魏国贤者,隐为屠夫,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曾助信陵公子椎杀晋鄙夺取兵权、解邯郸之围者。二人被视为古隐士中之大贤者,行虽殊国,而终归于信陵,以德类聚之故。言外之意是:毛公、朱亥,本赵、魏二国之人,而能聚于信陵门下,我友江主簿、×屯骑,也是贤者,虽远千里,必相聚有日。用典十分贴切。

三层,从“赵瑟凤凰柱”到“抟景复凌骞”。写饯行之叙。

“赵瑟凤凰柱,吴醥金罍樽”。描绘饯行场面,表现了饯行宴乐的高雅。 “凤凰柱”指瑟上的弦柱,名“凤凰柱”是因为琴柱被刻成凤凰的形状; “金罍樽”,是古大夫饮酒用的器具,刻饰为云雷之象;醥是清酒。这二句,既没有人物,也没有一个动词。只用了二组名词,排列成对偶句,前句写乐器,后句写酒及酒具,四名词:赵瑟、凤凰柱、吴醥、金罍樽,罗列在诗中,给人很多想象的余地,把宴乐的高雅氛围渲染得很有声色。这是在文字上以少驭多的范例。在诗史上,很多“名词句”都成了传世佳句,诸如: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以名词罗列的句子,也都具有含蓄,以少驭多的艺术特点。从“我有北山志”至“抟景复凌骞”,写饯行之叙。言我虽有归隐之心,却何以留连未发呢?为报知遇之恩,故不忍离别。你们都是俊杰之才,自当作高远之翔。由于是答诗,故饯行之叙,仅记己言。 “北山志”,吴均《采药大布山》诗云: “我本北山志,缘涧采山麻。”按, “北山”,缘涧采麻之所, “北山志”,谓思归北山,归隐山林。作者把友人譬作“逸翮”,即善飞之禽,形象地表现友人的过人才能,以“抟景”和“凌骞”形象地表现他们高飞远举的追求(按: “抟景”、 “凌骞”都是高飞之意)。对友人的勉励,没有落入枯燥的说教或千篇迭同的恭维,借助形象思维,把这种勉励写得郁郁有生气。

四层,从“白云间海树”至“落叶飞翻翻”。融情入景。

“白云间海树”,句意与“白云苍狗”略同,都是写白云幻化生成各种不同景象,用以喻世事变化无常,表现了对相聚至亲的友人,顷刻将要分手的惆怅。 “秋日暗平原”,明写白云遮日光线暗下来的景象,暗衬别时心境的黯伤。 “寒虫鸣”、 “落叶飞”句,写出一派秋日凄凉景象,这些都折射着作者心境的悲怆。这些本是客观事物的景色,都被作者镀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现了他黯然伤别的情感。

五层, “何用赠分手?自有北堂蘐”。全诗结句,珍重慰勉之词。

用什么来作离别之赠呢?一个设问句,引入深思。临别之赠,什么最有意义呢?作者心裁自出,以忘忧草相馈,以喻珍重相慰之意,豁达一点,不要太自伤感了。蘐,又名萱草,即金针菜。古人以此草可令人忘忧,故名忘忧草。北堂蘐,典出《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蘐草,言树之背。”背,就是北堂,写思妇想把忘忧草种于北堂阶下,聊慰相思之苦,作者亦借忘忧草之赠,以排解友人临别之戚。

本诗起句言“兰蕙”,结句言“北堂蘐”,文中有“清源”、“桂树”,清新、淡雅,表现了淡泊如水的君子之交,显示了不慕名利的洁白的操守。诗中, “清源”、 “芳草”、 “嘉木”寓兴寄之意,表现了对君子之风、对崇高品格的追求与向往。兴寄之意,使诗中意境含蓄而生动,耐人寻味,诗意隽永。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