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歌
(其一)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
(其二)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搴长筊兮湛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噫乎何以御水?隤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瓠子歌》第一首,集中写黄河于瓠子河以后,洪水造成的危害。“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春季,黄河于顿丘决口。入夏,又冲决了濮阳瓠子河堤,洪水注入巨野泽,流入淮河、泗水,梁、楚十六郡国均被水淹。汉武帝一向注意兴水利、去水患。这次遭灾后,他调拨十万人筑堤治水。不料,水患猖獗,塞而复坏,以至前功尽弃。 “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洪水不走正道而离开已往的河床,象蛟龙一样肆虐为害。汉武帝怨天,认为是上天的意志,人力无可奈何。其实,祸水之所以向南漫延,恰恰是“人祸”造成的。武帝治水,丞相田蚡却心下不安,他的封地尽在黄河以北地区,担心遭灾,就别有用心地对武帝讲“塞之未必应天”,用神意吓唬他,阻挠继续治水,致使东郡百姓遭灾长达23年之久。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灾情最为严重,引起朝廷的不安,汉武帝下令将70万灾民迁到关中、朔方。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这是把水患全部归咎于水神河伯,说他没有半点仁慈,泛滥不止的洪水淹没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却久久没有退去的迹象。
《瓠子歌》第二首,主要写堵塞决口的战斗场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到泰山封禅,调拨四万人筑堤堵水。汉武帝亲临现场,命将士一齐上工地,伐竹运土。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写施工的艰难环境,那是在急流中进行的。 “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这次治水,河伯总算答应了,但是却缺乏柴草。什么原因呢?他又归罪于卫地的人,是他们把柴草都烧了,弄得现在筑堤垒坝而找不到柴草。其实,卫地常年被淹,百姓吃饭无柴烧,这也不能怪他们。 “林竹兮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没有柴草,武帝下令砍伐淇园的竹子,做成“楗”和“石菑”,沉入河底,填土筑坝。这次治水,取得了胜利,降服了为害20多年的“蛟龙”。为此,汉武帝很高兴,诏示官员们向百姓“宣防塞”,让人们懂得,兴修水利是为子孙造福的大事。
汉武帝文武兼备,倡导文学,设置“乐府”, “采诗配乐”。他勉励创作,汉赋这种文学样式得到发展,涌现出司马相如等一批造诣很高的诗人。他自己也喜欢作诗,他的诗多采用楚歌形式,除《秋风辞》、《瓠子歌》以外,另有几首流传下来。其中《秋风辞》写得最好,《瓠子歌》很有气势,形象地描摩出水患的猖獗和治水的战斗场面,但是其中夹杂了一些古奥的语句,读起来很费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