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罗有高·邓先生墓表
先生讳元昌, 氏曰邓, 字慕濂。不知其先何族之别也, 祖父居赣州府城, 为赣人云。
先生弱冠【1】, 负志气, 思以文章自名。为制艺【2】有师法, 诸老先生咸逊避【3】以为能。年十七,得宋五子【4】书读之, 涕泗被面下, 曰:“嗟夫! 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出入禽门, 忍不自返, 何哉?”自是澂心 【5】 默坐以观理, 饬言动严视听 【6】 以劘习【7】。博考图籍, 约之程朱之遗书, 以崇其知; 端本于闺门【8】, 敦行孝弟睦姻任恤【9】之行, 以求仁。确然沛然【10】, 不沮于俗, 不疑于心, 澹泊和平, 以此自终。
赣在万山中, 文明 【11】所被者微矣。宋周濂溪先生过化赣南【12】, 未闻从游之士有赣人焉。明阳明王先生讲学章门, 而雩【13】始有何黄袁管四先生出。至养愚李先生, 乃粹然一以朱子为宗。其后易堂九子【14】以气节文章声海内。而中叔彭先生声华至落寞【15】, 守学明礼【16】, 与程山谢先生相响答。近百年来, 高风寥邈【17】矣。而先生独奋发于陈编蠹简【18】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 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朴, 挺为伟人【19】。
初雩都宋昌图以通家【20】子谒先生,先生器之,馆之于家【21】。昕夕【22】论学,为日程疏记言动相交摘。一日, 昌图读朱子大学【23】或问首章。先生适过窗外,驻听之,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谓昌图曰:“子勉之!毋蹈吾所悔,永为朱子罪人,偷息天地也。”盖先生为学诚切, 日见其不足。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身既未至之,而犹愿人之先至之,而己得步其后也。故其友教人也挚,无智愚贤否老耄【24】,苟近之,牖之【25】,即唯恐不力。有田在城南,先生尝以秋熟视获,挟朱子小学【26】书,坐城隅,见贫人子累累拾秉穗甚众。先生招之曰:“来,汝毋然。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群儿欢,争昵就先生。先生始则使识字,既使讽【27】章句, 以俚语晓譬之。卒获【28】,群儿嗥,以为先生且归也。
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孳孳为善,而未尝有干慕【29】名誉之思;自甘朴学【30】,而耻垂空文以眩世【31】。盖庶几乎知至至之者乎?
先生以乾隆三十年闰四月四日卒。昌图以有高夙尝被先生之教, 以墓道之文属。有高闻命恐惧,不知所以为辞。屏气定息,思先生为学大旨,粗有明于心者。谨诠次【32】之,以表于阡【33】。后之君子,将必有兴感于斯文者。
【注释】
【1】弱冠: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2】制艺:为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章体裁。
【3】逊避:退避、退隐。
【4】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5】澂心:澂为澄之异体,清心。
【6】饬言动严视听:使言行谨慎,使视听端整。
【7】劘习:反复琢磨切磋。
【8】 端本于闺门: 在家门中端正自己。
【9】 孝弟睦姻任恤: 西周教民的六项行为标准。
【10】 确然沛然: 刚强坚固、充实旺盛的样子。
【11】文明: 光明有文彩。
【12】周濂溪先生过化赣南: 指宋代周敦颐曾于赣南为官、往来。
【13】 雩: 江西雩都县。
【14】 易堂九子: 指清初魏禧、彭中叔等九位江西文学家, 曾于翠微山上之易堂聚居讲学。
【15】 声华至落寞: 声誉最冷落。
【16】 守学明礼: 坚持学习明代的道德规范。
【17】 高风寥邈: 高尚的品德操守业已寂寞辽远了。
【18】 陈编蠹简: 历代经典著作。
【19】 内外完朴, 挺为伟人: 修身济世完善敦厚, 是出类拔萃之人。
【20】 通家: 世家。
【21】 馆之于家: 让宋昌图留住在邓先生家中。
【22】 昕夕: 早晚。
【23】 大学: 儒家经典之一, 原为 《礼记》中一篇, 宋朱熹曾作 《大学章句集注》, 与 《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
【24】 耄: 老年人。
【25】 牖: 通“诱”, 诱导。
【26】 小学: 朱熹所编儿童教育读本, 辑录符合封建道德的言行。
【27】 讽:背诵。
【28】 卒获: 秋收结束。
【29】 干慕: 追求羡慕。
【30】 朴学: 经学。
【31】 眩世: 在世上炫耀。
【32】诠次: 选择和编排。
【33】 以表于阡: 写在墓道的碑文上。
【赏析】
墓表之为体,“刊石纪功, 称颂勋德”立于墓前。所以,“标序盛德, 必见清风之华; 昭纪鸿懿, 必见峻伟之烈”。罗有高 《邓先生墓表》恰得碑墓之文其宜。
所表之人邓元昌,年少才显。初负志气, 而后笃奉程朱理学而屏弃仕途举业。作表之人罗有高, 初为乾隆举人, 而后潜心理学。竟至长斋读佛乘。所以, 惺惺相惜, 有明于心, 为情造文, 成此墓表。
文章开始,概述邓先生经历言行。突出写他弱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应试文章有法,竟至令诸老先生逊避。才能超卓若此,赫然勾出一个前程光远的少年才子模样。下文笔锋一转,写邓先生十七岁读宋五子之书幡然彻悟,认为为人之道全在于理,世人碌碌往来竟如出入禽兽之门。自此,改弦更张,屏弃仕举。作者这一笔点出了“涕泗被面”、慨然长叹之因,先前那个负志气、求功名的少年才子,隐然、淡然,而代之以一个笃信程朱之学的敦厚长者。以下,便极尽铺排,渲染邓先生孜孜崇奉理学的君子形象:清心默坐、言行谨慎、端整视听、切磋琢磨,博览群书,以程朱之书约之。端正品格、敦奉六行、志坚意诚、不合流俗、不疑于心,澹泊和平地度过一生。
以上,一勾、一点、一染,使读者对邓先生平生秉持已了然于心。
作者忽然把笔墨宕开,历数赣人中之精华。首先,交待出“赣在万山中,文明所被者微矣。”正为托出下文所举数人如熠熠明星。回顾历史,宋代周濂溪过化赣南,并无赣人从游;明代王阳明讲学章门,才有何黄袁管四先生出;李养愚从朱子为宗,卓然不群;清初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聚居讲学;彭中叔守学明礼,不务虚名。忆至于此,作者慨然一笔打住,“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流风衰息,令人齿冷。这一部分看似与邓先生无关,实为作者的高垫之笔。垫高而势峻,于流风衰息之中邓先生揭橥而出烨然耀目,“先生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朴,挺为伟人”。文如高屋建瓴,掷地有声。同时,写宋明以来赣人不乏魁奇特起之士,或秉程朱,或守陆王,后邓先生继之又起,实万山崇峻之德化,实又一层高垫之意。
既以历史上赣之诸君子高垫之后,又以邓先生“为学诚切”、“友教人也挚”两例满拽。如峭崖之水势如破竹而来,又汪洋浩淼充溢于大泽,现其势又显其丰。一例为邓先生将宋昌图馆之于家,朝夕论学,订出日程,疏记言行,互相切磋。尤写出听宋昌图读朱子大学首章时“驻听之”“泪下而拜”,这与上文“涕泗被面”相应答,益彰其为学诚切。另一例,写邓先生责己严,期人笃、教人挚。以“无智愚贤否老耄”句,写出他教人范围之广;以秋收视获、教诸贫儿读书,“自量谷与之归”,写其待人气量之宏;以“卒获,群儿嗥”,写其教人诚挚之效。在以上两例的铺叙之后,作者综述邓先生“与人量宏”、“孽孽为善”、“自甘朴学”的高风,表现他“未尝杂以意气”、“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而耻垂空文以眩世”之亮节。以赣之“近百年来高风寥邈”“而邓先生独奋发”句相应答。
文章结尾,作者点出自己实出于程朱一门,“思先生为学大旨,粗有明于心者”正是“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的同道之语。而“后之君子将必有兴感于斯文者”,正是邓先生“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也”的风骨再现。
邓先生有“读宋五子书涕泗被面”, 自此不涉禽门的转折经历; 罗有高有“曾以优行人京, 及归, 忽登楼纵火自焚”, 得救不死, 狂走山中, 僧衣趺坐, 归心净土, 及卒之日, 尽焚其所著书的一生。与邓先生相比, 作者罗有高有过之而无不及。灵犀一点而授之于思, 思接千载而形诸于文。因情立体, 即体成势。为文乍远而实近, 似离而却合, 高垫满拽, 庄重沉着。抒不诡之深情, 叙不诞之事信, 喻不回之义直, 扬垂世之辉烈。明表故人, 实导来者。
《邓先生墓表》一文, 其辞在叙邓先生学行德履, 但绝非繁冗铺叙,只选学行大节中的典型事例, 而小善寸长, 则皆弗录。所以, 尽管用笔简洁、用事浅显, 但朴实弘润、含蕴深刻, 俨然一高风君子趺坐于读者目前。全文结构严谨, 疏密相间, 离合得宜, 以概述邓先生经历为头, 继以述邓先生行状两例为腹, 以作者自述心志为尾。中间夹有对赣人精华的回顾做为铺垫, 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文章用语朴实沉着, 不温不火, 不急不躁, 缓缓写来, 立句如山。细腻之处, 群儿欢、嗥之形可见; 含蓄之句, 如暮鼓晨钟, 发人深省。
全文读罢, 掩卷沉吟, 不由人不扪心自问:“今日始知为人之道乎?”“何出入禽门忍不自反?”……
问罢, 耳畔犹余邓先生友教之音:“勉之!”“毋偷息天地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