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顾景星·蔡邕论
王允既诛董卓,蔡邕动色悲叹。允勃然叱之曰:“董卓, 国之大贼, 几倾汉室。邕为王臣,所宜同忿, 而怀其私义, 以忘大节!天诛有罪,反相痛伤,岂不共为逆哉?”收付廷尉。人皆冤邕而罪允。以今观之,王允斯言未为过也。
始邕直言,为阉侍所中, 囚徙朔方。赭衣报拲【1】,全室流离,可谓难矣。及宥还畏祸,亡命吴会【2】,十有二年,无意功名,而且以弹琴著书,终老牖下矣。使邕如梅福【3】,长流江湖, 岂不高哉?董卓擅权,辟署祭酒,补御史,迁尚书,不三日而周历三台【4】,伊何为者?卓盖借邕致天下豪杰,不加望外之荣,无以市德,故举之髡钳【5】之余,爵之卿贰之上。且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户,禄五十万。夫无故之利,圣人恶之。邕初议卓不可受尚父之称【6】,而自当显位,何也?
今夫捕鸟者, 择其黠者以为囮【7】。【8】米为饲, 滤流而饮, 凡所以慰囮, 靡弗至也。笯【9】而出于野, 置之丛薄之间, 悲呼众鸟。至日暮, 翾然【10】投于罗者众矣。夫囮, 未始乐为是也。而鸣致众鸟, 谓非囮罪不可也。邕, 卓之囮也。邕未始乐为是也, 而厚禄高位, 将以风天下为邕之类者, 而邕甘心受之, 谓非邕罪不可。
桓帝召邕鼓琴 【11】, 行次偃师, 称疾而返。卓每宴集, 邕辄赞事鼓琴, 后遂为表荐卓。时卓已为太尉, 封郿侯, 进相国。废少帝【12】, 放太后【13】, 倾逼人主 【14】。邕谓宜益隆委任, 厚其爵赏。岂欲卓加九锡【15】, 封安汉【16】, 而后已哉?然则邕死, 不亦宜乎?
【注释】
【1】 朔方: 汉武帝时立朔方郡, 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赭(zhe)衣: 古代囚犯所穿的红褐色衣服。拲 (gong): 古代一种刑法。两手同械。谓两手在梏中如抱拱状。
【2】 吴会: 今浙江绍兴县。
【3】 梅福: 字子真, 汉九江寿春人。屡上书劝皇帝防外戚擅权。成帝不纳。及王莽篡政, 梅福就抛开妻子, 离家出走, 流落江浙, 隐名埋姓, 做了苏州的守门人。
【4】 周历三台: 汉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历:经历, 周:周遍。意指连续升官。
【5】 髡 (kun) 钳: 髡, 剃发; 钳, 以铁束发。都是古代的刑法。
【6】 尚父之称: 董卓请客, 有人提出要尊董卓, 把他比作太公, 称尚父。董卓和蔡邕商量, 蔡邕说:“太公辅助周王灭商,所以尊称尚父。如今你的威德确实也很崇高伟大, 然而要像太公一样称尚父, 我认为还不可以。”董卓听从了他。
【7】 囮 (e): 鸟媒, 捕鸟时用来引诱同类鸟的鸟。
【8】 (hui): 春米。米, 指研细了的米。
【9】 笯 (nu): 鸟笼。
【10】翾 (xun) 然: 轻扬着翅膀。
【11】桓帝召邕鼓琴: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琯等五侯擅恣,听说蔡邕善于弹琴,就上奏天子,敕令陈留太守督促他上路。蔡邕走到偃师,推说有病又回去了。
【12】少帝:即灵帝子刘辩。
【13】太后:指灵帝何皇后,卓迁太后于永乐宫,酖杀之。
【14】人主:指汉献帝刘协。
【15】九锡:皇帝对臣下一种特殊的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弓箭、卫士等九种。平帝元始五年,加王莽九锡。
【16】安汉:汉平帝时,太后以王莽为太傅,号安汉公。
【赏析】
《蔡邕论》是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议论文,文章开始牵涉到董卓,有必要先将两人作简略介绍。
蔡邕(132——192),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于音律。文帝时为议郎。因上书非议朝政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时,召任为侍御史,迁为尚书,拜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卓被诛后,邕被司徒王允所捕,死于狱中(郭沫若的著名历史剧《蔡文姬》中,被曹操用重金赎回,受命完成《续汉书》的蔡文姬,就是他的女儿蔡琰)。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东汉时凉州豪强,灵帝时任州牧。昭宁元年(189)率兵入咸阳。性残忍,废少帝,弑太后,立献帝。专断朝政。曹操和袁绍起兵反对,他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残暴专横,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这篇《蔡邕论》主要是根据蔡邕的沉浮身世,论证王允对蔡邕的指责定罪并无过错。
文章开头用倒叙法,以惊人之笔先写蔡邕之死。王允设计利用吕布诛灭董卓后,因蔡邕在他旁座闻而惊叹,于是怒斥他怀私心、感私恩而忘大节,并指责他说:“诛杀有罪的贼是天意,你却反而痛心悲伤,岂不就是和他们同为叛逆吗?”于是将他收捕,交给廷尉治罪。不久,蔡邕就死在狱中。
根据《后汉书·蔡邕列传》所载:当时蔡邕曾“陈辞谢罪,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王允不答应。士大夫多同情怜悯,想救助他,太尉马日䃅驱马去劝王允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吾主左右。既无益于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谤。“……邕遂死狱中。……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兖州、陈留,皆画象而颂焉。”所以顾文中说:“人皆冤邕而罪允。”可是顾景星叙事至此,却又笔锋一转, 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认为,“王允斯言未为过也。”照今天看来, 王允指责蔡邕“怀其私义, 以忘大节! 天诛有罪, 反相痛伤, 岂不共为逆哉”并没有错, 把蔡邕收付廷尉治罪也就不为过分。作者敢于一反传统观念, 为王允翻案, 有什么依据呢? 这就展开了下文的分析和议论。
下文分三个层次, 论述了蔡邕之死是罪有应得。
首先追叙蔡邕的经历, 当初蔡邕在京都任议郎时, 很受灵帝信任, 但因耿直上谏, 被宦官忌恨。他们打击、诬谄, 使蔡邕被判死罪。幸有中常侍吕强上书劝谏, 诏减死一等。他与家属“髡钳徙朔方”。穿着赭色囚服,两手被枷锁起来, 全家人流落离散, 真可说是悲惨苦难啦! 等到遇赦回到家乡陈留后, 仍因怕灾难降临而飘泊流落在吴会一带, 无意追求功名有十二年之久, 而且准备弹琴著书, 终老窗下, 安享天年。文章追叙到这里,作者用假设反问句发挥议论, 认为: 如果蔡邕能象梅福 一样长期流落江湖, 岂不是很高洁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意在否定蔡邕此后的作为, 而且承上启下, 顺势过渡到下文。
献帝时董卓为司空, 专断朝政。当时蔡邕亡命江湖, 沉沦于痛苦忧患之中。董卓听说他很有学问, 就用威力征召蔡邕。蔡邕开始是迫不得已去应召。到职后, 董卓对他十分敬重,委任他为祭酒, 接着补御史, 迁尚书, 三天之内连续升三次官。董卓为什么这样做呢?是为了要借蔡邕来网罗天下的豪杰啊! 如果不给人以意外的荣华富贵, 就无从树立大的恩德,所以董卓要把蔡邕从曾作过囚徒的人中提拔起来, 封给他的爵位在卿佐之上。再说蔡邕有什么功劳, 竟然就封侯食五百户, 俸禄达五十万锺呢?对没有来由的利禄, 圣人都厌恶。蔡邕当初曾建议董卓不可接受尚父的尊称, 而自己却无功受禄, 一下子从社会的低层跃居显赫的官位, 这是为什么呢? 又一次反诘, 颇有气势。读文至此, 不由使人想到《孟子》上“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话来。董卓把蔡邕从贫贱困苦中提拔起来, 给以高官厚禄, 为的是使蔡邕对他感恩戴德。蔡邕先是慑于威力, 后又贪恋功名利禄, 发展下去, 势必见利而忘义, 会成为悲剧性人物。
下文以“囮”设喻, 议论董卓之所以竭力提拔蔡邕, 给予额外之荣, 是为了“借囮以诱鸟”, 要借他来罗致天下的人才。“囮”是一种鸟媒。捕鸟的人选择聪明机灵的鸟作囮, 捣细了米给它做饲料, 过滤清水给它饮用, 对它关怀备至。用“笯”装着到野外去, 把它放在草木丛中。囮发出悲声呼唤众鸟。到了傍晚, 就会招来很多鸟, 它们轻扬着翅膀投入罗网。那囮不见得就愿意这样做, 而以悲鸣召来众鸟, 却不能说不是囮的过错。蔡邕就象是董卓选定的囮,董卓把他从苦难中提拔起来,连连擢升,使他跃居显赫的官位。开始,蔡邕未曾就乐意这样,是董卓定要给他高官厚禄,想借此讽喻天下,借他来网罗天下象他这一类的人才。而蔡邕后来就高兴地接受了高官厚禄,甘心去作董卓的“囮”,要说不是蔡邕有罪,也是不可以的。文中比喻的运用,十分形象、贴切、传神。以囮设喻,精辟透彻地分析议论了董卓、蔡邕两人之间的关系。蔡邕不自觉地被董卓笼络,对董感恩戴德,于是利令智昏,做错事,说错话,丧尽了正义的立场。
下文紧承以上所论,叙述蔡邕不应天子之召,不愿为桓帝鼓琴,却愿侍奉和颂扬权奸,为董卓鼓琴;后来竟还上表举荐董卓。当时董卓已是太尉,并被封为郿侯,后又当上了相国。董卓擅权后恣意肆虐,他废除少帝,立献帝,弑太后,气焰嚣张,威逼天子,蔡邕却说还应更重用董卓,再给他以显官重任。难道要让董卓像篡西汉的王莽一样受赐九锡,封为安国公,而后也来篡夺帝位才算完吗?既然蔡邕是这样被私恩蒙蔽,失去了理智,不明是非,不辨忠奸,甚至助纣为虐,那么,王允怒斥蔡邕与董卓共为叛逆,蔡邕被捕系,囚死于狱中,不也应该了吗?这里再次发出诘问,气盛言宜,令人折服。
以上,议论蔡邕荣华富贵后,因贪恋禄位,对董卓感恩戴德,以致利令智昏,导致悲惨的结局。篇末第四次用反问句式,发出“然则邕死,不亦宜乎?”的议论来总结全文,显得果断有力而又无可辩驳。
古往今来,人们对历史人物常有看法上的分歧。被誉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由于贤能卓著,使秦王仰慕不已。他曾为齐国力挽狂澜,亲率五十门客,为应秦王之聘,冒险入秦,后赖门客之力才得以逃脱。此事历来被誉为美谈,而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却讥讽他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首领,西楚霸王项羽,由于钓名沽誉,鸿门宴上放走刘邦,以致后来惨别骊姬, 自刎乌江。晚唐杜牧有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是王安石在《题乌江项羽庙》诗中却说:“百战疲劳战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对蔡邕之死如何看待?人们往往爱凭感情用事,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历来人们往往都同情、怜悯蔡邕,爱为他打抱不平,叫屈鸣冤;而本文作者却能一反传统看法,力排陈说,独创新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有理有据地加以反复论辩,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史论文。叙蔡邕的浮沉身世,论蔡邕受荣幸后利令智昏,思想矛盾,言行错误,以致最后自肇祸端,身陷囹圄,死于狱中。文章观点鲜明,层次清楚;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语言简洁而说理透辟,文笔犀利而纵横洒脱;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都令人信服,好几处评论具有爆发力和说服力。此外, 确凿的史料, 贴切的比喻, 有力的反问, 都有效地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势抑扬顿挫, 一唱三叹, 读来颇有韵味。可与太史公的 《史记》相媲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