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刘义庆
郗超与谢玄不善2。苻坚将问晋鼎3,既已狼噬梁岐4,又虎视淮阴矣5。于时朝议6,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7。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8,见使才皆尽9,虽履屐之间10,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11。”元功既举12,时人咸叹超之先觉13,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1善:指人的长处。2郗(xi)超:东晋人,曾作桓温的参军。谢玄:东晋将领,在淝水之战中立大功。善:友好。3苻(fu)坚:十六国时前秦皇帝。问晋鼎:即图谋灭掉晋国。“问鼎”用《左传》典故,宣公三年周定王派使臣去慰问楚灵王,楚灵王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是周朝传国之宝,问鼎即包含企图夺取统治权的意思。4狼噬(shi):像 狼一样吞食。梁岐:地名,包括今陕西部分和四川全部,当时均属晋朝版图。5虎视:如虎面对猎物一样的盯视。淮阴:淮河以南的晋朝国土。6朝议:朝廷上商议。7济事:有益于事。8桓宣武:即东晋大臣桓温,时已病逝,谥号宣武。9使才:使用人才。10履屐(ji):木鞋,比喻极微小琐屑之事。11容:表推测的语气。12元功:大功,指谢玄在淝水 之战中击败前秦苻坚。既举:已成。13咸:都。
【析点】 《左传》有“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的话,成为古代荐贤的名言。郗超在人们对谢玄“颇有异同之论”时,力排众议,保荐与己“不善”的谢玄,是继承了古代荐贤的优良传统。他之所以能“不以爱憎匿善”,原因之一是他能随时发现并铭记他人的长处,哪怕是关系不好的人也不例外;原因之二是他深深懂得“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史记》中蔺相如语)的道理,在国家危急之秋,保荐与己“不善”的人。他的行为堪称正直而高尚。后来谢玄所建的“元功”,证明了郗超的品格与识见。那么这大功之中,自然有郗超的一份。
在事件的记叙中,运用了“狼噬”、“虎视”、“履屐之间”几个含比喻义的词,颇为精妙。前二者形象地展示了苻坚的野心与暴戾,后者既写出了谢玄用人的精细,也写出了郗超察人的细密。叙事中之用典也不可忽略。“苻坚将问晋鼎”一语,使用了“问鼎”这个典故,含义甚丰,使人借助《左传》中楚灵王的故事可以想见苻坚的野心以及他的性格的阴险;“不以爱憎匿善”一语,则暗中化用了《左传》“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之语。二者全用《左传》,一明一暗,一在开头,一在收尾,这恐怕很难说是巧合,当是作者记事时的匠心所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