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淮上遇风》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一棹危于叶,傍观欲损神。

他年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禅作为东方文化和精神的代表,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自然形态的追求,……征服了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禅者眼中,禅是自然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是宇宙人生的总源泉。总之,禅道无所不在,它是一种直接进入事物本身、超越物我,从而把握生命与生活的真实修行方法,又是一种澄明宁静、大彻大悟的心灵境界。

景祐元年 (1034年) 正月,范仲淹出守睦州,作此诗。诗题“淮上遇风” 中的 “淮”,指淮河。诗人渡淮河时,遇上大风,触景生情,感慨良多。从诗题和诗中所写看,好像只是首寻常的纪游诗,而从中我们却能体味到诗人的禅心禅意。

首句“一棹危于叶”,写诗人所乘船只在风浪中行驶之状况。风大浪急,船只上下颠簸,犹如一片树叶,随时可能倾覆。“傍观欲损神”句,更进一层渲染其危险万分的氛围。烟波浩渺,风浪险恶,船人迎着风浪奋力划船,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 而这实在是太危险了,危险得令作者不能“傍观”。按常理,人在舟中,其生命安危与船只的存亡紧紧地系在一起,舟中人必定密切关注舟行的情况。而舟中人临危却不“傍观”,确有其原因,其危险、紧张的程度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前二句用极其简洁的笔墨,描绘了渡淮河的情景。这是诗人的亲身经历,非亲身经历是无法以言语表述的。

“他年在平地,无忽险中人”二句,是诗人经历这一番风险时的感慨。“忽”,指不注意、不重视。这两句意为,自己如能脱离险境,则将来一定不能忽视那些处于险恶之中的人。参禅修行的人,以慈悲为怀,以行善为本。诗人在这两句诗中透露的思想,正是禅者行善旨趣的表白。诗人在另一首 《郡斋即事》 诗中写到:“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从这里可以看见,诗人经常将自己的言行与禅师相比较,尤其是宦海浮沉,官场失意时,更明显地反映出赤子之心,或说禅心禅意。佛家经典中有“见性成佛”之语,意即回复到自己本来的面目,找回了自我。当诗人经历风浪磨难之后,行善为本的赤子之心就显示出来。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禅的角度来看,不也包含着苦行僧普济天下、一心行善的禅意吗?!

《后山诗话》评此诗云: “虽弄翰戏语,卒然而作,其济险加泽,未尝忘也。”《淮上遇风》一诗,寥寥二十字,触景生情,由自身之经历讲述禅之行善哲理,巧妙传达禅心,颇具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