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王安石《送孙正之序》原文|注释|赏析
王安石
时然而然,众人也; 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 时乎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素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 然其于众人也。卓矣。呜呼! 吾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之心为心者,果异众人乎?
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哉?以正之之不已,而不至焉,予未之信也。一日得志于吾君,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予亦未之信也。
正之之兄官于温,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予欲默,安得而默也?
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
本文是王安石为其好友孙正之所写的一篇赠序。孙正之是一个奇人。他早年丧父,事母尽孝,性情孤傲,文风奇古,屡次被人推荐,但从不接受任职。流寓江淮一带,和王安石交往甚密。王安石对孙正之极为欣赏佩服,曾说过:“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同学一首别子固》)。现在这样一位密友要分手了,临别时总要说一些勉励和祝福的话,以抒发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篇赠序怎么写才能不落俗套,使文章的内容充实深刻,确实是需要费一番心思的。王安石的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全文不长,只有三百多字,可分成两段。前一段写君子,后一段写孙正之。看上去是在以当代少有之独行君子来称赞孙正之,可深入分析又不仅限于此。
文章起笔不凡,一开始先写君子与众人的区别在于特立独行,不随流俗。“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接着,又将之与偏执自以为是划清界限,“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此乃君子之品性。再写君子如何对待时与道的关系:“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此乃言君子之品行应该是“不以时胜道”进而“变时之道”;君子之能则经世济时“如反手然”。文章层层界说,分析君子至此犹嫌不足,又抬出两位著名的古人孟子和韩愈做为君子的代表,为君子增辉不少。由此往下,文章笔锋一转,从三个角度映衬烘托君子:一是以“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叹惜君子才高而不得其用;二是以众人衬托君子超卓出世;三是以对叶公好龙式的“圆冠大裙”们的嘲讽,反衬君子的孟韩之心。
第二段主要是称赞自己的朋友行古道而不已,坚信一定能得到君主赏识,发挥儒者的政治作用。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王安石写此文的主要目的是极力赞扬自己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穷苦、历经挫折,但是决不动摇自己的志向去屈从世俗潮流。对他的特立独行表示极高的肯定,甚至与孟韩相提并论。
如果再仔细分析一下第一段中对君子的论赞,可以发现所谓君子固然,包括孙正之,但又不仅仅指他,而言说的君子处世之道也不仅仅是在称赞孙,作者实际是在宣讲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君子之行,在宣传一种理想的君子模式——学道、守道。“道”对于君子来讲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不论是“不以时胜道”还是“变时而之道”,中心都是在强调“道”; 对于君子不得志,无用武之地的叹惜,也是因为道不行于天下,才使得“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 对当世众人的贬抑和嘲讽,也是因为他们对于道或不知或仅学其形而无其心; 至于所举的君子的代表孟子、韩愈,则简直是道的化身了。
正因为以道做为最高原则,所以“惜也,不得志于君”既有对君子的叹惜,也有对君主的怨责。但对于孙正之而言,叹惜的成份可能并不多。因为他性格孤傲,曾誓不为官,那么王安石对他的赠言中“一日得志于吾君,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予亦未之信也”就不仅有鼓励的含义,而且是在劝勉。希望对方能发挥出他的才能济世安邦。王安石此时年仅22岁,正是年轻有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本人那种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的向上精神。
这篇文章结构很严密。从全篇的章法来讲,第一段写君子行圣人之道,第二段就写“正之行古之道”; 第一段写“不以孟韩之心为心”,后面就写“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 前面为君子而叹惜,后面就写坚信一定能发挥出才能,这样全文就显得互相衔接呼应紧密。从篇章的内部层次来讲,第一段由“时然”“己然”引出“圣人之道”,由此又引出“时”与“道”的关系,再举孟、韩为例证。下面的反面映衬也是如此,由怨责君主到以众主陪衬君子,再到对照君子嘲讽弄假的伪君子。每一层都是一个分析问题的新角度,但却又层层紧逼、环环相扣,笔力贯一。
作者还十分善于使用对比映衬的手法。象文章的一开始将众人与君子对比引出圣人之道; 然后又有君子“穷苦颠跌”与“得志于君”的对比,说明“道”对君子的意义; 还有众人对君子的反衬,以孟、韩与孙的对比照应。这些对比映衬加强了读者对君子的认识,使特征鲜明,感情强烈。
本文的语言简洁精练,但却错综变化有致,不单调、呆板。句式有长句也有短句,有散句也有偶句,使文势或顿挫或纤徐,起伏跌宕。用词上在句末多用“也”字,增添了音节的铿锵有力,并琅琅上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