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经典文章赏析·韩愈《燕喜亭记》原文|注释|赏析
韩愈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邱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却立而视之: 出者突然成邱,陷者岈然或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既成,愈请名之:其邱曰“俟德之邱”,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 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 自蓝田,入商洛,涉浙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猿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提起山水游记,人们向来赞誉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韩愈,多是推举他的杂文、书信或碑志等,但是这篇描写山水的《燕喜亭记》,使人领略到韩愈散文的另一番天地:它格调清丽明快,色调绚烂,美不胜收,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相比,可以说是珠联璧合。
王弘中,名仲舒,字弘中,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曾任中书舍人、洪州刺史等职。贞元十九年(803),从吏部员外郎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司户参军,在任期间,修建燕喜亭。王弘中早年丧父,住在江南,以德行贤良、文章超逸知名于世。贞元十年(794),考中贤良方正,先后在京城、地方任职,为人正直,政绩显著,颇受时人敬重。死时,天子罢朝,远近相吊。韩愈与他交往有年,两度为其部属,因此王公死后,为他作墓志铭,又作神道铭。王公不肯阿附权贵,曾与阳城一道力阻裴延龄任宰相;交友注重义气,甘冒风险援救被贬斥的朋友;体察民间疾苦,敢于革除弊政;排斥佛老、拆毁庙宇;对此韩愈深为赞许。王公被贬出任连州司户参军之时,韩愈为他写了这篇《燕喜亭记》,记述燕喜亭风景区发现、建设的经过及其优美景致,称颂王公既智且仁的君子之德,预祝他不久将会重返京城,成为朝臣群伦的表率。
这篇游记在构思上先从主人所好入笔,映衬主人之德,后写主人之德,以照应主人所好,两相辉映。文章先从主人“乐山”、“乐水”的爱好入笔,“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邱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这个被发现的地方,秀美的树木行行排列,清澈的泉水淙淙急流,高处突兀耸起形成山邱,凹处深陷下去形成涧谷,低洼地方形成池塘,豁口地方形成洞穴,“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对优美景致的描写,作者着墨不多,下面为风景区景物命名的一段,是作者笔墨的重点,可以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邱名“俟德”,古时隐藏,今天显露,意为等待有德之人;谷名“谦受”,取《易经》:“谦受益,满招损”之意,意为谦虚待人,就能增加知识,骄傲自满,就要招来损害;瀑名“振鹭”,是依照瀑布的形状,好比奋飞的鹭鸶;洞名“寒居”,明为冬日居留,暗喻贬官居处之所;池名“君子”,是说此池有君子之德,即“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比喻人能谦恭,集中美好品德,汲取有用知识,人能上进,排除自身的污垢,扬弃不足之处;亭名“燕喜”、源于《诗经·鲁颂·閟宫》中的“鲁侯燕喜”的颂歌,这首诗歌颂鲁僖公兴祖业、复疆土的功德,“鲁侯燕喜”是说僖公举办喜庆宴会,所以取“燕喜”二字作为亭名。这些景物的命名,都含有对王弘中美好品德的称颂,与前面主人所好相互映衬。
第二段韩愈把“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的山山水水一气列出,“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他随手拈来,引出《论语·雍也》中的两句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顺势自如地把主人的道德和爱好协调起来,称赞主人运用聪明智慧计划建造这亭子,怀着仁爱之心到这里来游玩休息,主人的道德和爱好又在文中得到相互照应。
文章结构严密,丝丝入扣,整篇文章贯穿着一个“喜”字,燕喜亭被发现、建设的欣喜与全文相终始。因为它是在土邱荒野之间,登上高处远望发现的; 又是被砍倒茅草、揭开石块之后,在运走脏土、烧掉枯树之后才显现出来的。文中写风景区不同寻常之喜; 写“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之喜; 写作者为燕喜亭的景物命名之喜;写连州的父老乡亲额手称庆之喜: 我们州的山水风光天下闻名,然而没有哪里能和燕喜亭比; 在这附近经营房舍的人连续不断,然而没有哪个得到这样一块可心的地方。这都是上天造出、大地隐藏起来,把它赐予适当的人吧? 还写王公贬职到连州,一路之上对那些深远、奇伟、怪异的景象,流览无余,对山光水色,已经听足看饱,可是现在他天天来燕喜亭游玩,心里却象没有满足的愉快。最后写主人的道德与爱好协和一致,作者预祝他将被朝廷擢拔重用,表率群伦,堪称楷模。“喜”都是因为发现了隐藏着的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喜”中隐含着“藏”字,二者相辅相承,那么,王公是否也是一个隐藏着的“不同寻常之处”呢?文章言约旨远,令人深味。
文章善用排比,层见迭出,句式灵活,丰腴多姿。韩愈为燕喜亭的景物命名,一连用了七个“也”字作尾,结构大体相同的排比句,其中的“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 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和“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又是对偶句。文章第二段的一组排比句更为精采:“自蓝田,入商洛,涉浙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猿狖所家,鱼龙所宫”,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文中还有不少对偶句,如“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出者突然成邱,陷者岈然或谷,清者为池,而缺者为洞”等。这些句子与散句交相辉映,使文章疏密掩映,摇曳生姿。句式的多样,和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夸张、引证、渲染等手法的广泛使用,更显得此文文笔多变,色调绚烂。排偶句在文中占去了相当部分,因为它们节奏分明,音调优美,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吟诵。
这篇游记使我们对韩愈“语言大师”的称号深有体会,象上面提到的排比句,作者一口气用了“自”、“入”、“涉”、“临”、“升”、“望”、“出”、“下”,“过”、“上”、“行”、“逾”十五个动词,无一重复,可见韩愈驾驭语言的功力。象“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一句,一个“施”字,传神地描绘出一幅高山流水曲折蜿蜒的画面来。“极幽遐瑰诡之观”一句,一连用了“幽遐瑰诡”四个形容词,给文章增添了一种艳丽色泽。最后“羽仪”句,将作为标志用的,饰于旌旗之类的羽毛,引申为道德高尚的人得到提拔重用,预言弘中将被朝廷擢拔,语言简洁而含蓄。
在语言艺术上,还值得一提的是一连用七、八个“也”字结尾的句子,这使人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那人们交口赞誉的二十一个“也”字,所造成的徐缓优游的气氛,可见欧阳修本人从他极力推祟的语言大师韩愈那里受到过启发。
读了这篇《燕喜亭记》,还使人想起柳宗元的名篇《钴鉧潭西小丘记》,钴鉧潭虽然风景优美,但他却为一座小丘被遗弃在荒僻山区,无人赏识而叹息,借小丘抒发自己被贬弃的失意怅惘。而韩愈在《燕喜亭记》中,无论是对朋友的相知还是祝愿,都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和积极出世的思想,这是韩愈一生精神面貌的映照,对于当时身遭不幸,被流放阳山的韩愈来说,是不易的。特别是韩愈把人的爱好和道德协调一致,追求一种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一种极高的精神追求,韩愈和柳宗元在两篇游记中都在追求这种和谐,只是当时两人的精神面貌不同罢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