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和森《石壕吏》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蒋和森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

《石壕吏》是杜甫的组诗“三吏”中的第一首,也是杜甫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这首诗历来为文学史家所必称,选注家所必选,语文课本也常列为必读范作。这首诗突出地表现了杜甫的爱国爱民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也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更为深入地走向生活、走向人民。

《石壕吏》是杜甫在个人生活和时代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写成的。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其时,处于“安史之乱”中的国家和人民,刚因军事上取得一些胜利而局势稍安,但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围攻史思明叛军,因缺粮致败,兵士纷纷溃散。于是,处于首都长安前卫的洛阳义告危急,整个时局顿显风雨飘摇。

另外,在写这首诗的前一年,杜甫因上书营救宰相房琯,触怒了肃宗皇帝,险交“三司推问”,结果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诗人由侍臣出为外掾,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他曾一度颇感惬意的“朝罢香烟携满袖”的京官生活。

现实生活,不仅迅速地驱散了诗人的满袖“香烟”,同时也使他对苦难的中国大地睁开了眼睛。

次年(公元759年)春初,杜甫由华州往洛阳,经过潼关等地,正逢唐军相州溃败之后,封建统治者为了补充兵员,便残酷地胁迫人民从军。于是,一片伤心惨目的景象,给刚刚在紫宸殿上见过“天颜有喜”的诗人带来分外强烈的感受。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一气写了六首诗,这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光采的“三吏三別”,而《石壕吏》则居于六诗之冠。

《石壕吏》是五言古风,这是杜甫所擅长和惯用的诗体之一。这种诗体的创作风格,主要表现为质朴平实,辞近意远;看去并不华采外溢,但却精光内含。在韵律章法上也不象律诗那样的严整,长短随意,用韵自由,但又不是蔓衍无节,必须于参差中求工整,从平朴处见波澜。

《石壕吏》正是体现了如上所说的艺术特色。它是一篇叙事诗,内容是写一个暴吏夜间敲门抓丁的过程。这个题材也许可以构成一篇小说,然而诗人却只用了一百二十个字,便把它绘声绘色写得跃然纸上,既不显得迫促,而且韵味绵长。

诗一开始,就以简洁的语言,写官吏来抓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面对着这个又紧张又恐怖的场面,老妇将如何应付呢?也许小说家在这里要有很多描写,然而诗人却只用了简短到几乎无法再简短的十个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去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形态动作以及场景气氛等等,但却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并且渗透着诗人的爱憎感情。毋怪明人陆时雍对此不胜赞赏:“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

原来,诗人在这里采取的是略其形而摄其神的艺术手法。他通过人物的特征,并以最准确最传神的字眼(“呼”、“啼”、“怒”、“苦”)来勾起读者的想象,从而一同完成诗中的形象。

在叙事诗中,有时需要写到人物的对话;但这种对话也必须富有诗的表现手法。它既是来自生活,但又不能像小说那样地据实摹写。《石壕吏》正是表现了这一特色。当它写到老妇在官吏面前那一番诉苦(由“听妇前置词”到“犹得备晨炊”),这段话共计七十字,但竟如千言万语似地萦回于人们的脑际。它如泣如诉,亦哀亦怨,把老妇的一副悲啼乞怜之状写得宛然如在目前,但并无一字写到老妇的形态。

诗中所写的这个农家,已经是第四次来抓丁了!不难想象,他们的心里有多少悲酸要吐诉,但诗人也没有直接去写,只用短短两句诗便把那一切表现出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里写的是“绝”,其实是不绝如缕。而“如闻”似乎是虚写,却又比实写更能产生一种艺术上的想象空间,从而收到余韵深长的效果。

从这里可以发现:《石壕吏》在艺术上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即全诗主要是通过听觉来表现的。但它给人的感受却是音容并呈,声态俱现。直到四周寂静,诗人依然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听觉艺术。

诗的结尾两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至此,全诗才由听觉转为视觉。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独”字,它点明老妇已经到军中应差去了,可见这位老妇有一副勇于承担重压的性格,然而只剩下这个老翁又将遭遇到什么样的命运呢?……这个结尾写得很简练,也很朴素,但它字少意多,把人民的苦难很深沉地表现出来了,真是含不尽于言外。

《石壕吏》这首诗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不仅和杜甫的艺术造诣有关,更与诗人的品质分不开。“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正是因为诗人一生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虽然其中含有“忠君”的历史局限),所以他才能如此深刻感人地写出人民的疾苦。爱国与爱民在诗人的身上取得了内在的统一,从而也使他的诗发射出卓越的艺术光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