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个美沙月惹得人人唱竹枝》楚地竹枝词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自从有个美沙月惹得人人唱竹枝

改革开放之后,武汉竹枝词如雨后春笋,琳琅满目。我们先从痴迷竹枝词的沙月说起。

一、沙月

研究武汉竹枝词,“沙月”这个名字绕不开。

沙月,本名陈荣华,女,1953年出生,武汉黄陂人,现居东湖高新区。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在瘦弱文静的外表下,沙月有一颗坚强务实的心。她是一名精力充沛、行动力很强的女性,这从她担任的众多主要社会职务中就可以看出来。她是武汉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布衣参事团队成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楚凤诗社社长、武汉市文化遗产协会竹枝词学会会长。她曾任教育部特聘专家评委,武汉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礼仪学会理事,武汉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教育学会儒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武汉市作协会员,武汉市家庭教育研究专家,武汉金桥投资管理集团教育总监、香港金桥国际文化教育集团教育总监,金桥沙月竹枝词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沙月17岁开始执教中学,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笔耕不辍,出版专著两本、小说两部、诗集两本,各种获奖和发表论文计有上百万字。她是“君子课堂”的创立人,著名儒学工作者,资深培训专家。近年来,下社区、进机关、到学校、入企业,讲座上百场,激情亲和,反响热烈,听众计有十万之众。她还是武汉地方民俗知名学者,以保护武汉战争遗址、保护和传承武汉竹枝词文化资源著称。沙月担任武汉市政协委员期间曾提出过100多个提案,大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而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沙月最关注、最投入的莫过于属于武汉的“专属记忆”——汉口竹枝词了。

沙月与竹枝词结上缘分,始于20世纪90年代游览位于白帝城的刘禹锡公园。那次休息时,沙月发现公园长廊壁墙上满是篆刻诗文,她边走边读,为之深深着迷。当时她并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三峡竹枝词碑墙。回到武汉,她在武汉图书馆查阅文献发现,这种诗歌体裁为竹枝词。而武汉地区早在清朝时期,余姚诗人叶调元一人就吟唱了292首,以七绝的样式,却不追求奥雅,用百姓话唱百姓事,且大量采用汉口方言记录武汉的历史变迁、风情民俗。以其鲜明的地域特征,被称为“汉口竹枝词”。工作于武汉图书馆、有“武汉活地图”之称的徐明庭曾整理校对注释编辑《汉口竹枝词》《民初汉口竹枝词今注》等书。徐老说,展开每首竹枝词,便是汉版“清明上河图”。这个比喻,沙月深以为然。沙月遂与徐老成了忘年交,徐老曾感慨地说:“抢救汉口竹枝词,我们是第一代,你们是第二代。”

尽管前辈为保护和传承武汉竹枝词这个文化品牌做出了艰苦努力,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好多武汉人不知其为何物,延续汉派文化这一文脉举步维艰。

2004年1月,时任武汉市政协委员的沙月提出了“沿河建汉口竹枝词碑林,提升武汉文化品位”提案。直到2008年,她不断调研、充实这项提案。按照沙月的提案设想,在当时刚完工的汉江江滩上修建“汉口竹枝词碑林”主题公园,市民游览江滩的同时也是徜徉在汉口竹枝词的“清明上河图”中,每一转身都是一幅绚丽的风俗画,“在有绿化的同时,也可以传承文化”。武汉电视台录播的《传承汉口竹枝词》的专题采访片,上报到中央电视台,当年还被评为优秀奖。后因种种原因,提案办理受滞,但提案的社会影响却很大。除了20多家媒体竞相报道,沙月更在乎的是民间的反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汉口竹枝词”。2005年以来,一些新开办的饭店还将“汉口竹枝词”作品作为店堂装饰的主题。2014年,硚口民权路一个建筑工地将竹枝词喷印在围墙上,以展示老武汉的文化氛围。

主题公园暂时搁浅,但沙月没有停止宣传武汉竹枝词的脚步。2006年,她在新浪建立了一个名为“竹枝词广场”的博客,作为自己创作新武汉竹枝词的基地,同时发表关于研究汉口竹枝词的杂谈,这逐渐成了全国第一家竹枝词研究资料收集相对完整的资料平台,至今仍是全国竹友与沙月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沙月创作的新武汉竹枝词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60多首作品入选《中华当代竹枝词选》等,相关研究论文被《和谐》《武汉文史资料》等刊载。“竹枝词广场”引来众多“竹友”与她探讨竹枝词的奥妙。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打开博客,回复竹友们的留言评论。参与的人是多了,但她还是有一点遗憾:这些铁杆竹友大多年近古稀。而渐渐有一些年轻的朋友拿自己写的竹枝词来给她看,她不禁有些失落:这哪里是竹枝词,分明是打油诗。“这说明关于竹枝词的创作规律还不够普及,大家了解得还是不够。”她说。2011年2月19日,沙月再次提交社情民意:《热爱家乡,传承优秀地方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建议研究普及汉口竹枝词常识、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专题竞赛等。最重要的一条是,开设《汉口竹枝词》选修课程,编辑《汉口竹枝词》(普及版)校本教材,让青少年有机会接触、了解这珍贵的“专属记忆”。“这是最重要的活态保护。我好希望也有小‘竹友’啊。”沙月如是说。提案最终仍没能获得理想中的回应。但这年8月召开的一次会议却坚定了沙月的信念。

二、竹枝弯弯

2011年8月26日上午,沙月邀请市文史专家徐明庭,民俗专家万文武,国家非遗评委、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姚伟均,武汉电视台新闻部编辑侯红志,硚口区文史办主任章颂平、钱锦贵,武汉图书馆地方文献专家杜宏英,湖北省少儿出版社编辑汤滢滨,诗人黄春元、姚泉名等人在武汉图书馆二楼多媒体会议室召开了一次“‘武汉竹枝词工程’项目计划论证会”。

会前,沙月总结前些年推广竹枝词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时的新形势,认真草拟了一份《武汉竹枝词工程项目计划书》。这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书:“本项目以清道光年间叶调元原著《汉口竹枝词》为基础,将所作的相关资源开发为基础。相关资源开发有竹枝词学会,《汉口竹枝词校注》修订,《罗汉民国汉口竹枝词校注》修订,连环画《叶调元的故事》,扑克牌《汉口竹枝词精粹》《月湖竹枝词精粹》等;长篇小说《月儿盈盈》《竹枝水恋》《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原文译文对照本》《沙月竹枝词》,汉口竹枝词广场,汉口竹枝词商标、叶调元商标,汉口竹枝词论坛,《汉口竹枝词校本教材》等,进行产业化运作,产生经济效益。”项目众多,可谓面面俱到,这也是沙月首次正式提出组建“竹枝词学会”的构想。

在会上,沙月讲了关于计划实施“武汉竹枝词工程项目”的三个理由:(1)国家于2011年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非遗法”,对地方文化保护提供了一个尚方宝剑,从此有了法律依据;(2)有一个好的契机:汉正街升级改造。由商贸经济型改进为商贸和文化并举型,恢复旧公馆、旧街道、旧风貌,汉口竹枝词是绕不开的一项;(3)在保护和传承汉口竹枝词方面已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例如徐明庭先生主编的《汉口竹枝词校注》《民国罗汉汉口竹枝词校注》,万文武先生主编的《新武汉竹枝词》,沙月参编的《中华当代竹枝词》,姚泉名撰写的《奓湖轩吟草》等。

在会议的讨论阶段,曾任国家非遗评委的姚伟均认为,关键是以什么名义申报,可以用民俗或文献的名义。申遗项目要有独特性,作为民俗来报,还要有传承性。但今天民俗变化大,汉正街作为一个区域有一定局限性,建议以文献形式上报。目前,汉正街升级改造,有利于恢复汉口竹枝词传承保护的生态区域基础,可以打造申报条件。可以用联合打包的形式申报,以前就有成功的例子,如傩戏、端午节、炎帝祭祀等。

而徐明庭认为,关于竹枝词申遗,他觉得可以缓一步,几年前就有人专文论述该问题,申遗要有地区性,如汉剧、楚剧等,不是全国性的;还要看有无传承人。目前应该将精力放在“竹枝词工程”上。可以拓宽视野,将“汉口竹枝词”改为“武汉竹枝词”,171以拓展竹枝词保护传承的范围,扩大竹枝词的影响。建竹枝词碑林,如果石材太贵,可否变通,搞竹雕长廊等形式?竹枝词创作一定要讲究格律,内容要写风俗,现在诗词创作“三应”之弊流行,即应景、应时、应酬,竹枝词不拘于此,题材非常开阔,会写的人会越写越有味。现在的出版社没有出版家只有出版商,他出那本《汉口竹枝词校注》,主编认为不好卖,只印一千册,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现在看来一万册也卖得完。在“竹枝词工程”中可以将他写的这些东西纳入方案。另外,《叶调元的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发布是可行的,其他的内容就不需要搞连环画。他觉得可以先成立汉口竹枝词学会,“工程”实施就有了一个平台,就有了群众基础。

诗人黄小遐在研讨会上献诗曰:“汉韵楚风市井吹,方言俚语入新词。自从有个美沙月,惹得人人唱竹枝。”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它奠定了武汉竹枝词学会成立的理论基础。会议最直接的成果是与硚口区初步形成了《汉正街竹枝词》一书的编印意象。

沙月的脚步没有停止,此后,她宣传、保护、研究武汉竹枝词就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9月10日,沙月又组织相关人员在武汉金桥集团文教中心召开了“湖北竹枝词专业委员会武汉筹委会分工会”。“湖北竹枝词专委会”是最初拟定的竹枝词学会名称,后来还改了好几次。此次会上,沙月通报了她与时任鄂州市作协秘书长胡念征联系的情况,计划争取在《湖北诗词》开竹枝词专版;由胡念征完成向湖北省诗词学会申报成立“竹枝词专业委员会”(这是当时的暂定名)的报告草稿;武汉先成立班子,进一步吸收会员。会议给部分人员进行了分工。

武汉方面当时要做两件事。一是与硚口区政协文史办建立联系,推进将竹枝词元素纳入汉正街升级改造规划,并促成汉正街升级改造中竹枝词相关项目通过专家论证。此事由侯红志、黄春元负责。黄春元主要牵头策划武汉团队的计划,并与侯红志配合,组织人员将竹枝词变为图片,这是将来竹枝词展板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件事由姚泉名和楚成负责学会的筹备工作,经常与胡念征联络,172跟进报告起草的情况,力争加快学会正式成立的进展。随即,姚泉名起草了《湖北省诗词学会竹枝词分会章程(草案)》。

沙月负责资料的整理,准备好将竹枝词的地方元素纳入到汉正街升级改造工程中去的书面材料,并尽快拿出叶调元汉口竹枝词的解读本。当时已完成100多首,要快马加鞭,争取在2012年“两会”前拿出来。

进度虽然缓慢,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各项工作都在艰难地进行着。不久以后,一个利好的消息在武汉竹枝词界传播开来。2012年1月9日,沙月多年来的“沿江修建汉口竹枝词广场”的梦幻,还徘徊在汉水之上纠结的时候,长江边的汉口江滩传来喜讯:汉口竹枝词广场在汉口江滩落户了。

武汉水务局、汉口江滩管委会以“里程碑”的形式,迈开修建了汉口竹枝词广场的第一步。从武汉关到长江二桥,一共树立了12块里程碑。第一块到第四块刻写的是沙月2007年创作的“武汉江滩竹枝词四首”,即汉口江滩、汉阳江滩、武昌江滩、汉江江滩;第五块到第十二块,刻写的是清代诗人叶调元的八首后湖风情竹枝词。

武汉的竹友们奔走相告,不独是九年呼吁终于有了下落,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城市终于注意到了自己的无价之宝——武汉的“专属记忆”、唯一地方文学体裁、最接近百姓的文化样式——汉口竹枝词。拿着金子到处挖泥巴,是许多“千人一面”的所谓“城市文化”的通病。沙月为“我的武汉,我的文化武汉,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很欣慰!”

2012年2月25日在沙月的组织下,有武汉“活字典”之称的文史专家徐明庭在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汉网论坛”举办签售会,签售新书《民初罗氏汉口竹枝词校注》,并和30余位“汉网”网友一道探讨了武汉特色文学样式“竹枝词”的研究和保护,以及武汉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前景和价值。这是当年武汉竹枝词界的一件大事,许多网络媒体进行了报道,对武汉竹枝词的宣传和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研讨会

2012年8月10日在武汉市文联大楼举行的“沙月武汉竹枝词系列作品研讨会”则是对沙月多年来坚持武汉竹枝词传承的一个总结性的会议。这个系列的作品是《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沙月竹枝词》《月儿盈盈》。武汉市作协副主席王新民,武汉市作协原副主席管用和,著名作家罗时汉、陈伯安,诗人黄小遐、姚泉名,原《中国故事》副社长周启志,武汉文史馆馆员徐明庭,武汉民俗研究者刘宝森,崇文书局出版社社长黄成勇,崇文书局出版社书记李尔刚,武汉金桥投资管理集团董事范强等数十名专家和竹友出席。时任武汉市作协主席董宏猷主持了会议,《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长江网》《武汉晚报》等媒体记者到场并作了报道。

会上,沙月动情地回顾了自己传承武汉竹枝词的曲折历程。她说,对于她的武汉竹枝词系列作品的创作背景,可用“九三一四”来概括。“九”是九个提案。2004年以来,她就抢救、保护和传承武汉竹枝词文化资源,先后向武汉市政协、硚口政协提交了九份提案。第一次提案一提出来,就受到了省、市各媒体的关注和跟踪。“三”是三个批示。2004年至2005年,相关提案上报,分别都得到了时任武汉市市委书记陈训秋的批示,2006年相关提案又得到了时任市委书记苗圩的批示。三个批示,表现了市委市政府振兴武汉本土个性文化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催发了2004年长报“新武汉竹枝词”的专栏,催发了旅游系统的新武汉竹枝词征稿,形成了新武汉竹枝词创作的新高潮,引来全国竹界围观。“一”是一个项目。金桥投资管理集团为她把“武汉竹枝词开发和利用”作为工程项目推出来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2011年,在武汉图书馆成功举办了该项工程项目的专家论证会,获得极高评介;2011年底,就在集团正式立项,开展项目调研。到2012年8月,推出了项目运作的一期成果。“四”是四块里程碑。2012年1月,她的《武汉江滩竹枝词》分别被刻上了汉口江滩的四块里程碑。这是“武汉竹枝词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里程碑,标志着武汉城市文化开始注意到了自己城市唯一性文学体裁的市民诗歌,开始让城市文化与最广大的市民接轨。

谈到“武汉竹枝词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沙月用八个字来概括:“记录保护,延续传承”。首先,记录并积极搜集武汉在新时期保护、研究、传承武汉竹枝词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同时进行相关研究,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和谐》《武汉文史资料》《硚口政协》《长江日报》《武汉晚报》《长江商报》《楚天都市报》上,并且用长篇小说的文学形式作了历史记录,同时积极编著《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一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沙月本”的学术影响。沙月说道:“这方面,中国竹界奇人徐明庭老人是我的老师。”

其次,学习创作武汉竹枝词,延续前辈努力,传承武汉竹枝词城市文化,活化保护武汉城市文化的唯一性。解放以来,白雉山先生、管用和先生、万文武先生等曾间歇地创作过新中国武汉竹枝词,但是囿于客观原因,没有公开发表。改革开放以后,在香港出版的《当代中华竹枝词》一书才收录了部分作品,其中沙月的有30多首。2007年,武汉出版了诗歌合集《新武汉竹枝词》。沙月2005年以来开始学习竹枝词创作,延续“惩创”竹风,眼睛向下,反映民生民情,用市民语言写市民诗歌,现在已经有300多首问世。

谈到这套书籍的出版,沙月总结为:“独力出资,六大支持”。首先,她以“金桥新苗文教科技公司总经理”名义,个人项目投资十万元,进行项目前期运作,包括对外宣传、资源开发、创作整理、出版发行等。独力出资不为成名,只为武汉竹枝词工程项目能够为城市文化尽微薄之力,为城市后代留一点不死的东西。其次,要感谢“六大支持”:(1)作协支持。市作协主席董宏猷先生得知我的创作以后,一直在全程关注。作品付梓,他立即提出在市作协举行研讨会的建议,市作协全力支持。(2)武图支持。武汉图书馆在2011年8月26日举行“武汉竹枝词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专家研讨会;2012年8月4日举办沙月“物流诗歌”社科讲座,为沙月竹枝词系列作品的发布提供舞台。武汉图书馆徐明庭先生更是牵线搭桥,穿针引线,功不可没。(3)金桥支持。金桥集团高层是一支有文化自觉的儒商队伍,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热心武汉文化建设,对于沙月的武汉人文文化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在财力上予以资助。(4)网友支持。遍布全国各地爱好竹枝词以及竹界的网友、博友、Q友,都在沙月创作过程中不断持续支持鼓励。如最早的远山,后来的泉名以及管用和等。(5)媒体支持。省市各媒体,包括纸媒、网媒、电媒等,九年多来持续跟踪报道。其中武汉电视台、长江商报、武汉晚报还有沙月竹枝词方面的专题人物报道。(6)出版社支持。崇文书局出版社就沙月竹枝词系列的自费出版给予了大力倾斜式帮助,在出版费用上予以优惠。7月,作品刚出版,出版社就将《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一书作为“湖北出版资金资助”项目予以申报。

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对沙月在武汉竹枝词传承、推广、研究、创作的贡献和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徐明庭发言说:“我想到了一个比方:叶调元率领沙月在参加武汉竹枝词的接力赛跑。叶调元跑第一棒,沙月跑第二棒。随着这方面学者的相继出现,后面肯定会有第三棒、第四棒的。但是,沙月承先启后之功必将载入史册。”陈伯安说:“沙月的成果,与她深厚的人文情怀分不开。她有一句话我很欣赏:‘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是一座悲哀的城市。’她的作品留下了城市文化记忆,很有价值,是很厚重的武汉文化读本。”诗人姚泉名赋诗赞曰:“桑海难寻楚市根,一丛可觅竹枝痕。安知纸上当时俗,更获人间此日尊。里巷百篇词不在,楼台万丈壳空存。太平有幸修文物,只待东风拂面温。”市作协主席董宏猷总结讲话则尤为警策,他说:“前有杨枝水著写文物和文史,今有沙月才女将文学做成文化产业。沙月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她的教学工作上,更表现在她对竹枝词的执着、热爱、追求、研究,所以才有了今天成就。虽然作品研讨会,这不是唯一,但是在全国竹界,今天却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研讨会的意义会生发开来,形成影响。看竹枝词,从徐明庭的研究看起,感谢徐老,对一代一代作家的支持和帮助。沙月系列,才华横溢,新的解读,准确详尽的阐释了原著精髓,大众都可以看懂。她的作品,体现了她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专家的良苦用心。她是一个火炬,个性鲜明。武汉文化在建设。她通过这种方式来参与,质量很高。除了她,还有许多人也在这样做。武汉文化,接力棒有人接。今天的会,对于沙月只是一个逗号。”

2012年9月10日,沙月在金桥公司办公室组织武汉竹枝词团队工作会议。此时,经沙月不断努力,传扬竹枝词的工作渐渐走向深入。成立湖北省诗词学会竹枝词分会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章程等文件已准备就绪,将汇集竹枝词作者、爱好者在该中心的旗帜下,形成一支竹枝词的创作队伍。在前期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武汉诗词》杂志编辑部已许诺每期辟2至4个页码,开辟“竹枝词苑”栏目。沙月所在的公司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将公司名改为“金桥竹枝词文化有限公司”,这使得沙月老师的底气更足。这次会议,就是商量如何组织好《武汉诗词》“竹枝词苑”的稿件。黄春元站在《武汉诗词》编辑的立场上,对稿源的质量提出要求。要将竹枝词苑办得有影响力,必须有高质量的稿源。讲究竹枝词平仄、韵律,兼顾文学性、思想性。创办第一期竹枝词苑,要像初生儿一样哭得响。经过大家不懈地努力,“竹枝词苑”在当年第4期《武汉诗词》上创刊,武汉地区的竹枝词爱好者从此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2013年2月8日的《武汉晚报》一篇题为《“汉口竹枝词”文化项目将启动》的报道,在武汉竹枝词界引起了关注。报道说:昨天,武汉竹枝词文化传人沙月向本报记者(金文兵)透露,武汉将在春节后,启动一个独特的“汉口竹枝词”文化项目。其内容包括:编辑出版《汉正街竹枝词》一书;在硚口区的汉正街整体改造、汉江江滩、武胜路文化广场、2015中国国际园博会等四大工程中,“引进”竹枝词,将其从纸面上“搬到”我们身边的一个个具体物件上。

这又注定是一件武汉竹枝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从年初到年底,在沙月的组织下,一帮竹枝词研究者和创作者开始了各自的工作。4月12日上午,《汉正街竹枝词》多个创作组在硚口档案馆开展项目调研活动,对该书的前期工作进行小结。这标志着此书已进入创作组稿阶段。本书将选用明清竹枝词120首,编入白雉山、董宏猷、管用和、董洪量、付炯业、沙月、黄春元、陈定宇、黄小遐、肖少平、姚泉名等创作的竹枝词80首。该书由政协武汉市硚口区委员会组编,于2014年1月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该书甫一发行立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第一版印1000册,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这说明竹枝词依然深受群众的欢迎。

这正是:

桑海难寻楚市根,一丛可觅竹枝痕。

太平有幸追沙月,只待东风世俗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