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黄大家有竹枝石湖居士作新词》楚地竹枝词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第三章

苏黄大家有竹枝石湖居士作新词

宋代民间竹枝词仍盛传于巴楚一带,文人竹枝词的创作亦在巴楚一带的夷陵(又称峡州,今湖北宜昌)、江陵(今湖北江陵)、渝州(又称恭州,今重庆巴县)、忠州(今重庆忠县)、夔州(今重庆奉节)、江夏(今湖北武汉)、归州(今湖北秭归)、瞿塘(长江三峡)。题材内容既继承有唐五代竹枝词的传统,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取舍。竹枝词创作队伍逐渐壮大。如苏轼、苏辙、黄庭坚这样的大家,也曾进行竹枝词的创作。

位列于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的“三苏”,又称“一门三学士”,即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间,他们回乡服丧期满,自眉山沿长江返朝途中,苏轼、苏辙两人则在忠州作有竹枝词。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提起苏轼,你就自然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美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他所创作的竹枝词同样掷地有声。

苏轼的《竹枝词》有序曰:“《竹枝歌》本楚声,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岂亦往者之所见有足怨者与?夫伤二妃而哀屈原,思怀王而怜项羽,此亦楚人之意相传而然者。且其山川风俗鄙野勤苦之态,固已见于前人之作与今子由之诗。故特缘楚人畴昔之意,为一篇九章,以补其所未道者。”

从《竹枝词》的序言可见,所作九首竹枝词述说的均是发生在楚地的故事。将竹枝词这种民歌调的文学体例写出“史诗”般厚重基调,这其中渗透着作者自身之感。

第一、二首写的是“哀二妃”。“苍梧山高湘水深,中原北望度千岑。帝子南游飘不返,惟有苍苍枫桂林。”“枫叶萧萧桂叶碧,万里远来超莫及。乘龙上天去无踪,草木无情空寄泣。”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怀着极大的悲痛,南下万里,追寻南巡驾崩于苍梧山的舜帝。那“惟有苍苍枫桂林”“草木无情空寄泣”的意境,读之使人感到凄冷感伤,哀曼低回。

第三、四首写的是“哀屈原”:“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屈原因其政治改革理想未实现而投汨罗江自尽。人民群众怀念他,追寻他,世代在水滨击鼓划船为他招魂,寻找他的尸首,“满船哀唱似当年”。这长久沿袭的纪念仪式,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屈原忠直品格的尊崇和向往,而其内涵,也正是如序中说的“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

第五、六首则是“思怀王”:“吁嗟忠直死无人,可怜怀王西入秦。秦关已闭无归日,章华不复见车轮。”“君王去时箫鼓咽,父老送君车轴折。千里逃归迷故乡,南公哀痛弹长铗”。怀王作为战国时楚国国君,本可以强盛楚国,但他听信佞臣谗言,排斥主张改革政治的屈原等正直官吏,先后被秦、齐打败。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入秦被扣留,后死于秦国。楚国的离宫章华台从此落得空荡荡的。南公哀痛,却只有空弹长剑,没有谁能出谋划策。

第七、八首写的是“怜项羽”:“三户亡秦信不虚,一朝兵起尽欢呼。当时项羽年最少,提剑本是耕田夫。”“横行天下竟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楚南公曾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这位反暴抗秦的农民起义领袖,兑现了楚南公的预言。但他因为是种田出身的人,有勇无谋,于大楚汉之争中为刘邦所败,只得“弃马乌江”,壮烈自杀。

第九首为总结:“富贵荣华岂足多,至今惟有冢嵯峨。故国凄凉人事改,楚乡千古为悲歌。”这首竹枝词充满盛衰无常之感,与传统的怀古诗一无二致,却因其竹枝词的文体,而增添出几分楚地的缠绵之意。

这九首竹枝词均是以哀楚、伤楚为出发点,着意运用幽怨恻怛、若有深悲的竹枝词,将楚地历史人物与竹枝词本身的特性相结合,浑然天成,以殷切期待,期盼着楚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

再说苏轼之弟苏辙。他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一生政治主张追随兄长苏轼。因此宦途多波折,晚年一贬再贬,后隐居颍川,过着田园隐逸生活。死后被朝廷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同在忠州,苏辙所作《竹枝词》九首,继承了唐代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传统,和杜甫所写的乐府在精神上一脉相承,是一部完整的现场记实。一至七首是傍晚泊舟前后的见闻,并伴有苏辙的联想;后两首是作者的感慨,侧重为抒发思乡之情及鄙野之地的迷惘。

第一首曰:“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楚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多风露。”在一个明月照江中多风露的傍晚,船行千里还没有到楚境内,忽然听到人用楚方言唱竹枝,苏辙不谙楚方言,只感觉到声音杂乱且悲凄。

第二首曰:“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在日落之时,船停泊于平坦沙地的岸边。岸上有三四间茅屋竹篱的人家。大家在一起舂米、打水,但没有言语,却以悲叹的竹枝歌为劳动号子。

第三首曰:“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作者便发问楚人:“在这样的太平丰年为何还唱出这么悲苦的竹枝歌?”他们的回答是:“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第四首竹枝词描写一位满头白发老处子,却要年复一年的上山采薪、入溪负水,进行着艰苦的劳作。竹枝词的原文是:“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双鬓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

作者在第五首继续写道:“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天寒斫木手如龟,水重还家足无力。”可见这位老处子渡日的艰难。

第六首竹枝词写老处子在如此恶劣环境下,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苦寒生活。只有像深山中的麋鹿一样,随其自生自灭。第六首的原文是:“山深瘴暖霜露乾,夜长无衣犹苦寒。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

到了沙岸商铺罢市的时间,旅客们纷纷归船,他们来自远方,不屑于记住这里的地名,相互之间也不相识,仅仅略作寒暄,又要各奔自己的目的地。第七首的原文是:“江上乘舟何处客,列肆喧哗占平碛。远来忽去不记州,罢市归船不相识。”

作者离家千里,在这来到这言语不通的异乡空船独宿,看着这月光粼粼的江面,听到远处传来的如泣如诉的竹枝歌,思家更加心切,不由掩面哭泣。第八首、第九首竹枝词原文如下:

去家千里未能归,忽听长歌皆惨栖。

空船独宿无与语,月满长江归路迷。


路迷乡思渺何极,长怨歌声苦凄急。

不知歌者乐与悲,远客乍闻皆掩泣。

苏辙创作这组竹枝词时年仅21岁,但已目睹百姓的疾苦,因此对楚人困苦的境遇深表同情,描写真切感人。通过当时竹枝悲歌与远客所见所闻及乡思之情相结合,给人留下极大的回想余地。《竹枝词》九首的章法较为讲究,脉胳清晰,结构严谨,语言质朴,不作刻意雕琢,不求华美,平淡朴实,和他一贯的质朴诗风相一致。

除了苏辙,还有一位与苏轼齐名,被后人称为“苏黄”的黄庭坚。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喜欢推陈出新,出奇制胜。“新”指“诗意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用语新”,炼字造句,奇字僻典;“格律新”,用拗律,押险韵。

绍兴二年(1132年),黄庭坚赴贬所黔州,行到三峡,作《竹枝词二首》: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

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度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这两首竹枝词有跋曰:

古乐府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但以抑怨之音和为数叠,惜其声今不传。予自荆州上峡入黔中,备尝山川险阻。因作二叠传与巴娘,令以《竹枝》歌之。前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后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或各用四句入《阳关》《小秦王》,亦可歌也。

根据跋文可知,这是一次“选词配乐”的创作。黄庭坚当时亲历险境,有所感触地创作出二叠歌辞,即“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与“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一作八)度明”。随后教予巴娘,命其用当地之《竹枝》曲调来歌唱,演唱时为了配合曲调的需要,分别在原歌辞基础上和上一叠泛声,即“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同时,这是一次拟古乐府创作。从步骤上讲,黄庭坚先拟的是古辞之义。他所提及的那首“古乐府”见于《乐府诗集》卷八十六“杂歌谣辞四”,题作:《巴东三峡歌》。此题下载有两首歌辞,除黄庭坚所引的那首外,另一首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郭茂倩在题解中引《水经注》曰:“《宜都山川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林木高茂。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行者闻之,莫不怀土,故渔者歌云。”在《艺文类聚》中有对它的最早记录。《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在歌辞前也引了《宜都山川记》,曰:“峡中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书中所录歌辞与《乐府诗集》所录第二首相同。不论是渔者所歌,或是行者所歌,这两首竹枝词都是巴东地区实境的记录。而黄庭坚在上峡途中备尝其地险阻,油然想到那首“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乐府,特拟一新作来宣达自己的切身感慨。

黄庭坚竹枝词里提到的鬼门关,据《嘉庆四川通志》卷二八《舆地志·关隘二》所述:“奉节县,鬼门关在县东北三十里。”说到鬼门关,陆游的一首《踢碛》更为出名:“鬼门关外逢人日,踢碛千家万家出,《竹枝》惨戚云不动,《剑器》联翩日将夕。”此诗作于乾道七年(1171年)正月,诗人在夔州。

在《宋诗纪事》中有一首无名子的《归州竹枝词》同样是写三峡之险:

人鮓瓮头波放颠,两岸青山青插天。

篙师力尽客破胆,茅屋老翁方醉眠。

南宋时期的武汉为江夏、汉阳两重镇对峙长江。南宋诗人陆游曾用“市邑雄富”“列肆繁错”,“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汉的繁华。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即武汉)8年,在此兴师北伐。当时,武汉自然会聚集不少文人骚客,把酒吟唱。

黄庭坚让巴娘歌唱自己竹枝词以后第三年,即绍圣五年(1098年),贺铸于江夏《变竹枝》九首代酒令,这又是竹枝词歌唱变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五言四句体式的出现。

贺铸对竹枝词体制的改变,使竹枝词得以“旧曲新唱”,在酒筵上发挥功能,赋予其更加宽广的发展天地和更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或者说,贺铸以文人的敏感及时记录出民间竹枝词的又一唱法,为后人了解一种文学样式从民间到文人案头所经历的曲折历程提供了典型案例,这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发生形态及传播也有着重要意义。

晚于贺铸的诗人范成大,创作有《四时田园杂兴》60首,具有平淡闲适的传统田园诗的特征,因没有标注“竹枝”的字样,后人只能将其作为绝句看待。范成大题中“竹枝”的共计11首,即《归州竹枝歌二首》和《夔州竹枝歌九首》,具有浓厚的民歌韵味。

南宋时期,项安世(1129—1208年),字平甫,号平庵,又号江陵病叟。其先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徙迁江陵(今湖北江陵)。他是一位曾在武汉作过官的文人。开禧年间,知鄂州(今武汉市),后任湖广总领。所作有《荆江渔父竹枝词九首,和夔帅侍郎韵,为荆帅落侍郎寿》。

陈造是南宋中期一下平凡却在当时很有代表性的士人形象。在范成大隐石湖期间,陈造与之酒酬唱,过从颇密。受范成大关注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的影响,写出反映乡土风俗的《房陵十首》。李植,字季允,是南宋绍熙年代的进士,也在武汉作过官,任鄂州知州。他的《巫山竹枝词》2首曰:

封崇岭上细腰宫,遗老相传祭鬻熊。

一炬牧儿今抵处,年年青草长春风。


阳台门前六律山,女郎吹笛翠微间。

日斜酒散同归去,笑插花枝满鬓鬟。

这两首竹枝词是借楚国历史而怀古,通过今昔对比发议论,抒发人生感慨。昔时楚灵王因好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而丧权辱国。遗老们只好以拜祭楚之先祖鬻熊的方式,希望大宋江山一统。战国时宋玉遇神女而朝朝暮暮,又使人回到生活的现实。

这正是:

汉皋官宦显英才,国破常思紫贝台。

先楚鬻熊争祭祀,萋萋芳草勿需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