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当年竹枝味一轮沙月照江城》楚地竹枝词研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谁解当年竹枝味一轮沙月照江城

2009年12月,沙月就曾自费出版过一本名叫《荷风》的小册子,收录的是她的一些现代诗歌、古体诗词、心灵感悟等文字。那时的沙月虽然也爱诗,而且也已经关注到了武汉竹枝词,但在这本小册子里,荷,是唯一的主角。唯独在封三的一张《长江商报》的剪报照片上,才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些“竹影”。那是一篇人物专访,题目是《传续汉版“清明上河图”:市政协委员沙月承继汉口竹枝词传统》。采访者是《长江商报》记者卢欢,这篇人物专访是沙月第一次有系统地在媒体上发出自己的竹枝之声。

2012年7月,由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出版的《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沙月竹枝词》《月儿盈盈》三本书构成了沙月“武汉竹枝词系列”,确立了她在当代武汉竹枝词界难以动摇的“盟主”地位。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集竹枝词研究、创作、宣传于一身的重量级人物。

一、《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

《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一书是在前人校注基础上,面向大众编著的一本通俗版的《汉口竹枝词》。最早取名“沙月本”。其特色有三,一是为每一首竹枝词加上了诗题,二是用意译方法翻译原文和原注,三是采纳相关最新研究成果为每一首竹枝词制作“文化卡片”。此项创举,从目前竹界研究成果来看,填补了空白,暂居唯一,具有一定价值。

清朝道光年间余姚人叶调元寓居汉口,写下《汉口竹枝词》187292首,以诗记史,以诗补史,记录了汉口市民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称为湖北民俗研究、武汉城市文化研究的重要社会史料,同时又以格律诗歌形式、汉口市民口语表达,而称为武汉唯一的地方文学体裁。

20世纪末,武汉文史馆馆员徐明庭与友人合作编著了《汉口与竹枝词校注》一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沙月的《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参酌旧说,另立全新体例,为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以期反映近200年来研究成果,古为今用,弘扬城市精神。

《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依原著六卷分列。卷一“市廛”,介绍汉口地理形貌,各码头分布,宅宇特点,汉口商业的发展盛况。卷二“时令”,介绍汉口春节年俗种种。卷三“后湖”,从不同侧面反映当年后湖休闲服务业繁荣的景观。卷四“闺阁”,记录汉口各色妇女的职业特点和生存状态。卷五“杂记”,撷取不同生活场景,记录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习惯。卷六“灾异”,记叙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武汉洪水泛滥和塘角大火的惨景。

《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对叶氏汉口竹枝词逐篇进行解读。解读的体例为序号、诗题、诗歌大意、叶氏原注译文、文化卡片等。其中的“诗题”乃叶氏原诗所无,仅以单纯的序数排列,翻检甚为麻烦。沙月除保留原诗序号外,还根据诗歌内容,为之拟题。拟题简单明了,指向清晰,便于读者“各取所需”。

此书一方面采取意译方法来疏通诗歌大意,可以还原原作写实绘实的艺术特色。一则诗歌大意,好比一幅生动鲜明的民俗画面。另一方面采用意译的方式用现代语体文翻译叶氏原注。翻译之中,加入现代元素,让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身临其境而感同身受,如地名的翻译就采用的现代的称谓。

每首诗后附“文化卡片”,主要是根据诗歌内容涉及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诗歌进行补充解读和知识链接,提供阅读参考。凡所引用的资料,一律冠以出处或原作者,原编者,以便读者索检。现以《待客》为例,以便读者直观了解其书体例。

待客

[原文]

大方全不避生人,茗碗烟筒笑语亲。

几句寒暄通套语,舌尖透出十分春。

不避生人称为大方,闺阁言谈胜于男子,音脆如玉,和若春。梵书云:闻声相思,吾于楚女。

[诗歌大意]

汉口女子大方豪爽,完全不回避陌生人,客人来了,家中女眷热情的端出热茶,精致的茗碗,清香的茶烟,十分亲和;递过烟筒,点上烟灯,殷勤待客。

即便只跟客人说上几句嘘寒问暖的客套话,语调清脆干净,让客人感到非常温暖,亲近,没有拘谨。

[叶调元注释译文]

不回避陌生人,被认为是“大方”,汉口女子接人待物,谈吐不凡,超过许多男子。尤其是她们声音清脆悦耳,犹如珠玉落于玉盘一般,面容和悦,笑语盈门,与她们交谈,如沐春风,充满愉悦。

[文化卡片]

寒暄

讲礼性的武汉人,与人对话时总要尊称对方为“您家”,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您”。一句话说完,也喜欢带个“您家”。比如,“这些时还好吧您家”“好走啊您家”“明天再来您家”。两个武汉人碰面寒暄,“您家”长“您家”短的,听起来温情脉脉。

托人办事,武汉人还会道声“劳慰了您家”。“劳慰”是“有劳”的意思,不管是大恩大德,还是举手之劳,武汉人都会用这个词汇表示感谢。

见面打招呼,武汉人还喜欢说“吃了冇”。比如傍晚时分,巷子里的王爹爹碰到坐在门口的张太,不免关心地问一声:“张太,您家吃了冇?”后者忙不迭地端起饭碗,边示意边答:“有添,您家!”这也许是发生在汉口小巷中蛮寻常的一幕,但听众(包括不少本地人)并不全明白其中的含义。

当别人对你吃没吃表示关心时,尽管也许只是搭讪,但为了显示礼性到堂,只要正在吃或者已经吃过的人,还是要道一声“有添”的。言下之意,本来要是讲礼性的话,应该请对方一起就餐的,可是已经用过了,不免显得自己有点“偏心”,故既回应关心,又略表歉意。从这一点看,武汉人是不是蛮讲礼性?

徐明庭评价沙月在解读上的创新时说:“沙月的这本书还有一个亮点:在叶氏每首诗的后面都附有‘文化卡片’,收录了与原著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是对原著进行延伸解读和知识链接,可以帮助读者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好地理解原著。虽然全书292张卡片并非每张都写得很好,还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举例来说,有些岁数大的竹枝词爱好者,多数不看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因此他们不了解刘富道、彭建新、胡榴明这些武汉地区的作家,更无从知道上海在孤岛时期,因创作《倾城之恋》而成名的张爱玲。然而沙月把他们所写的与叶氏原著有关的文字,移花接木,嫁接到文化卡片,看起来则是天衣无缝。又比如有些年轻人古文根底差,既不会阅读清初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也无从欣赏咸丰、同治年间周自庵的《思益堂诗抄》。可是沙月又把他们笔下和叶氏原诗有关的文句收进文化卡片,堪称是妙手天成。出我意料之外的是,在为道光年间武昌塘角火灾几首诗作作注释的时候,沙月摘录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一期于肇磊的《略论清代武汉火灾》。从表面看,像是信手拈来,实际上是展示了沙月涵泳古今的深厚学养。”

二、《沙月竹枝词》

《沙月竹枝词》一书除前言外,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竹枝词创作”,辑录了沙月2005年后创作的289首竹枝词,按“武汉风情竹枝词”、“武汉方言竹枝词”、“武汉人物竹枝词”分为三类。第二部分“竹枝词研究”收集沙月在竹枝词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和部分武汉竹枝词抢救保护传承的早期资料。第三部分“竹枝友缘”,收集的六篇散文,记录了沙月与竹友们的交流情况。第四部分“历史回眸”,保留了2004年10月25日《长江日报》上刊载的《新武汉竹枝词》征稿启事,和2006年8月30日《武汉晚报》上刊载的《旅游控股杯“新汉口竹枝词”有奖征稿启事》。这其中,最有文学、史学价值的,当然还是那289首沙月竹枝词。

分析、研究沙月竹枝词的人不少,武汉著名作家、民俗学者罗时汉说:“沙月在深刻研究、全新解读的基础上,厚积薄发,进行写作创新,这是一种‘沙月现象’。”对“沙月现象”研究较透彻的,昆明理工大学教授钱育渝可算一人。他的《沙洲步月唱春芜——沙月竹枝词之文学社会学的定位研究刍议》一文,运用文学社会学研究的历史实证方法,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特色的形成逻辑,对沙月竹枝词承传历代文学创作沿革理路,与时俱进地结合当代社会民风习俗,充实、完善并有效提升竹枝词现实应用的系列成果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应文化社会学时代定位的基本结论。

对于沙月竹枝词的创作特色,钱育渝认为,《沙月竹枝词》一书诞生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进、民生日渐昌盛、国家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历史时期,是一枝与时俱进、光大深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学和民俗文化的奇葩。就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沙月竹枝词》的绝大多数作品完美地实践了传统竹枝词的基本创作作规范。“就其创作句法和烘托境界而论:文辞华美,清空、旖旎之‘婉约’情怀跃然纸上,读之顺畅流利,堪为红牙檀板侑赏也矣。”

而在语言上,自唐司空图提倡“以寻常语度入音律中”(《诗品》)这一难度极高的文学创作标准以来,一直被后代学人视为文学创作之圭臬。沙月也秉承了这一传统,如其时政类的作品《政协全会》:“竹枝新唱主席台,创业前程众手开。超越鸿蒙逢盛世,江枫再举锦帆来。”作者以积极的心态和欢快的心情,用平实的语言讴歌颂扬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描摹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欢欣鼓舞地投入经济建设的壮观场景,与时俱进地把竹枝词这一古老的文学创作与时代进步、经济腾飞的现实国情紧密结合,反映出当前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的和谐局面,是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民生、国家进步紧密联系的具体实践,这无疑是对推进当代文艺事业的可贵贡献。再例如,沙月的“武汉方言竹枝词”之一《岔巴子》:“见人说话就瞎吹,好像有谁往里推。汉口俗称岔巴子,想当教练欠挨捶。”诗题“岔巴子”就是一句正宗的武汉方言,指在别人交谈时,特别喜欢插话的人。“好像有谁往里推”,尤其形象。另外,钱育渝发现,在《沙月竹枝词》中,更有不少以竹枝词写成的有关荆襄地名为主题的作品。涉及地名沿革、规范准确的文字、有关地名的民间传说等,此类竹枝词为武汉地区地名志提供了翔实可信、琅琅上口的地名考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地名竹枝词可谓是文学作品与历史学相互结合的有益尝试。

注重保存民俗文化,也是沙月竹枝词的一个特色。如《湖北小曲》:“手拿碟子细敲击,小曲悠扬绕树低。典雅古风出秀丽,端庄楚韵百年奇。”看过早年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的人们几乎都能哼唱出那首“手拿碟儿敲起来”的插曲,娓娓动人的词曲至今仍具有绝不亚于流行歌曲的魅力。这首“湖北小曲”的竹枝词,描写了湖北民俗曲艺艺人轻敲小碟、步律节奏以之佐唱的民俗音乐的场景,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增亲切感。地方风物,也是沙月竹枝词的描摹对象,如《食粽子》:“箬叶苇衣白糯香,豆沙蜜饯味芬芳。菱角绕线拎一串,只要一元立马尝。”此首以反映并如实记载当地当时的市场物价为结。在我们对之韵读赏析的同时,则有能对彼时彼地的经济状况又多了一份了解。这种贴近社会生活又同时具有美妙诗情画意的文学创作,为读者平添了几分知识意趣,拓展了文艺作品的社会记实的功能。在今后对武汉地区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的研究考证也提供了可供参考、引用的资料。

风物景观也是沙月竹枝词的记录对象,如《武汉四大佛教丛林竹枝词之莲溪寺》:“盘龙古木荫莲溪,女众丛林步月低。一记明黄清菡萏,佛心自远碧柳依。”作者除了以简练的笔调描摹出莲溪古寺佳木繁阴的胜境之外,更以尼众步月林间的从容静谧场景烘托出佛寺的清静与深邃幽雅的修行环境。再如《琴台》:“莫道琴台楚月白,知音有意暮云开。村桥越世传书信,古韵新声汉上来。”起句妙在一个“白”字!推敲下来:描摹武汉一带“山高月小”的开阔江面上的空朦月色,境界可人,堪称入画之笔。

钱育渝认为,沙月竹枝词的纪实性很突出,包涵有“颂扬”类纪实作品和“指斥”类纪实作品。前者如《武汉治湖》:“一百六十七个湖,真如项链串珍珠。两江丽水穿城过,三镇风情世界殊。”作者采用了自上而下的观察角度,犹如在空中俯瞰武汉大地,形象地描写出一幅开阔空旷的画卷,令人神往不已。竹枝词多角度的赋情写景之手法,于此可见一斑。至于指斥性的作品,则如《拆迁》:“铁桥百姓扯横幅,下岗多年守草庐。蛮横地商欺主甚,物权有法告你输。”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犹如有光明就必然会有阴影一样,国内各地出现的逆主流而行的社会不公和人性丑恶等负面情状必然在所难免。沙月竹枝词中用于抨击丑恶的作品与弘扬正气的作品并存。这首题为“拆迁”的诗作,如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一段时期内,党和政府立法整治市场的坚定决心和面临的社会逆流与社会政治主流的对峙。长此下去,改革开放的成果将被少数不法分子所掠夺,国家稳定及民生事业势将落空。沙月竹枝词作品中涉及对此类社会现象的忧患之情和尖锐指斥,再度表明了作者的拳拳爱国爱民之心,同时,作为一种真实的历史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另外,沙月竹枝词还涉及议论、怀古、寄情等中国传统诗词永久的主题。钱育渝认为,她的竹枝词作品已能继往开来,使得以民俗语言为工具,而又不失传统立意的竹枝词在当代民众中得以众口传扬,这正是沙月竹枝词具有深刻的民众基础,同时又具备深邃文学创作根基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谈到沙月竹枝词的文学社会学价值,钱育渝认为,作为“不薄今人爱古人”的沙月竹枝词作品,已然在一定范围内体现出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作用,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可喜的文学社会学现象。沙月竹枝词无论就文学本身应具备的“社会反映”之功能,抑或就“社会滋养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而言,其产生的社会反映和已然取得的初期成果,都是应该加大投入、认真普及并从各个方面加以充分扶植的事业。

三、《月儿盈盈》

沙月为了宣传武汉竹枝词,可谓想方设法,殚精竭虑了。像《月儿盈盈》这样,采用小说的形式来推广竹枝词,也真是独具慧心。《月儿盈盈》是一部中篇小说,2012年7月由崇文书局出版,是沙月“武汉竹枝词系列”之一。这部小说借高中师生恋的故事,以文学手段表现自2004年以来武汉竹枝词界的新动向。诗文并茂,具有一定可读性。沙月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就是想在开拓竹枝词文化受众方面打开一个新的渠道。

《月儿盈盈》分56章,主要情节并不复杂。美丽聪慧的月儿是武汉某中学高三年级的女学生,在参与学校文学社的活动时,她爱上了才华横溢、年轻英俊的辅导老师冷坚,冷坚也渐渐喜欢上了月儿。诗歌,尤其是竹枝词成了两个人共同的爱好。随着高考的临近,两人的感情越来越炽热。“高考后”成了他们的公开恋情的期待点。高考结束后,两人和朋友去秭归旅游,却遭遇山洪,月儿不幸遇难。

为使故事不单薄,除了冷坚和月儿这两个主角外,沙月还设计了好几个配角。如冷坚的前女友、高中和大学的同学飞红;冷坚的父亲、音乐家琴童;冷坚的母亲云水;月儿的父亲、园林建筑商高迪;还有爱慕冷坚的美女公务员菊;月儿的追慕者、同学夫子等。而且,这些人物的关系还很纠结,如飞红爱上了高迪,高迪是琴童和云水的同学。菊这个大美女为了阻止冷坚和月儿的爱情,或者也是为了补偿冷坚而故意进到冷坚的世界来的。至于夫子,则是一个悲剧人物——为了表明自己爱月儿而落江溺亡。师生之间、父女之间、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因素的加入,故事就很精彩了,迎合了部分读者的阅读兴趣。

沙月当然不是为了讲这么一个师生恋的故事给我们听,尽管这个故事有着真实的背景,如武汉的名胜、武汉的名人、真实发生过的学生溺亡事故等诱人的元素;但沙月的醉翁之意不在此,乃在宣传竹枝词也。在做足了铺垫功夫后,从第20章开始,武汉竹枝词终于粉墨登场。此后的故事发展几乎再没有离开竹枝词的话题。竹枝词在这里不是像旧时的章回体小说中作为点缀突然冒出来的几句诗词,而是成为了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推手。如第33章至第35章所写的“竹枝词碑林网友聚会”这个重要桥段中,竹枝词就起到了支撑作用。另外,小说中的好几个人物也都是因为竹枝词而产生联系,进而带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如飞红化名“缘来如此”引导美女“菊”到冷坚开设的“竹枝词广场”来,既帮助冷坚管理,也让菊对冷坚产生爱慕,从而达到拆散冷坚和月儿的师生恋的目的。当然,飞红的这个“美人计”是出于善意(整个小说中就没有一个反面人物)。

毫无疑问,作者沙月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冷坚的原型——沙漠中的月亮,在寒冷的夜空中坚毅而孤独地发着光——连名字都起得有联系。除了性别以外,冷坚所干的与竹枝词有关的活儿,也基本上就是沙月在现实中干过的。如第24章,去武汉图书馆与徐明庭见面;如从第26章起,开设和管理“竹枝词广场”博客;如第30章,游览白帝城竹枝词碑林;如第29章,在“东湖研讨会”发表《汉口竹枝词的地域特色研究》的学术论文等情节。实际上,《月儿盈盈》就是在讲述沙月自己的竹枝词故事。

如果说冷坚代表着沙月在现实生活中创作、推广竹枝词的实际行动,那么月儿也许就象征着沙月那个振兴武汉竹枝词的梦想了。月儿因为爱屋及乌,喜欢上了竹枝词,先是读,后是写,小说中的竹枝词也因了月儿的吟哦而变得深情款款。冷坚更是因此之故而愈加痴迷竹枝词,以至于爱竹枝就是爱月儿,爱月儿就是爱竹枝。如果不是月儿的精神支撑,冷坚还会那么热情满怀吗?但作者似乎故意在回答这个假设,小说以月儿的香消玉殒而结束。用象征主义的理论去揭示这个情节设置,是否可以理解为作者在暗示,振兴武汉竹枝词之路远非一帆风顺,必然会有波折,甚至会有理想破灭的时候呢?还是用象征主义来解释,“菊”这个“漂亮得耀眼,年轻得迷人”(第34章)的女孩出现在冷坚的世界里,是否暗示着月儿去世后,经受了打击的竹枝词梦想还会重生而承续,羽化成蝶呢?《月儿盈盈》不是沙月唯一的竹枝词小说。在此之前,沙月就计划创作一部以叶调元为主人公,以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为线索的小说,取名《竹枝水恋》。但不知何故,该小说写到第25章,正渐入佳境却戛然而止了。因属残篇,聊以数言备个案。

在沙月作品研讨会上,徐明庭曾说,1984年北京大学教授丘良任先生曾出版过一本《竹枝纪事诗》,用纪事诗的形式来传扬竹枝词,这与沙月用小说的形式传扬竹枝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北丘南陈”(沙月老师本姓陈)。

这正是:

里巷幽幽意未迟,搜遗解叶竟忘期。

竹枝今又翻新曲,唱彻晴川是月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