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赵晔·伍子胥奔吴》简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秦汉·赵晔·伍子胥奔吴

东汉历史小说。赵晔撰。原载《吴越春秋》卷一。李格非等《文言小说》亦载录。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大夫,因其父被杀而投奔吴国,治吴有功,又辅助吴国破楚,后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本篇就是描写伍子胥从楚国投吴时路遇渔父和击绵女所发生的故事。伍子胥过昭关时,虽然以诈骗的手段得以通过,但追兵在后,几乎难以解脱。来到江边,见江中有一渔父乘船自下而上,子胥多次呼喊求渡,渔父正想渡他过江,恰好碰到旁边有人窥视,于是便以渔歌示意子胥前往芦苇之中,以后又同样以渔歌让他上船。渔父好像知道子胥的意思,将他渡往不见于人的深潭渡口,又看子胥面有饥饿之色,便让他在一棵树下等候,自己回家拿饭。渔父走后,子胥对此很怀疑,就藏在芦苇深处。渔父提着饭食饮料来了之后,不见子胥,便以渔歌多次呼叫,子胥才走了出来。二人食毕,子胥为报渔父救命之恩,便解下百金之剑相赠,渔父推辞不受。子胥又问渔父姓名字号,渔父亦托辞不告。子胥临走时告诫渔父不要暴露他们吃过饭的器具,渔父虽然应答,但等到他走了几步再回头看时,渔父已翻船自沉。子胥半路上得病,乞食而行。到了濑河之上,正好碰见一击绵女子,见她旁边有饭,便上前乞讨。女子起初以其独与母居、三十而未嫁相拒绝,子胥再次乞求,女子方知子胥非同凡人,不仅答应,而且下跪而献,让子胥饱餐而远行。子胥临走时也告诫女子不要暴露自己吃饭用过的器具,女子感叹自己三十年坚守贞操,不愿出嫁,今天却违越礼仪而送饭给子胥吃,这是由于自己不忍心的缘故,让子胥快走。等到子胥走了一段再回过头看那女子时,她已投濑水而死。作品通过对伍子胥逃奔吴国途中所遇之事的描写,反映了劳动群众善良、富于同情心、重义节等优良品质。小说结构完整,叙事层次清楚,选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量。作品看似写子胥逃难之奇,实则借助逃难这个特殊事件,塑造了渔父和击绵女子两个感人的艺术形象。子胥落难江边,渔父能及时相救,已属不易;后又以饭相赠,且不以百金之剑所动,实属难能可贵。至于他预知子胥其人其事,屡屡以优美渔歌相呼,出语不凡,后又“覆船自沉于江水”,言谈举止之间,则展现出一种民间达人高士的风范。后段描写击绵女子的形象,虽然较渔父稍为逊色,但也不乏特色。古代社会,男女授受不亲,以击绵女子这样一个“独与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明,不愿从适”的闺中女子,要“发其簟筥,饭其盎浆,长跪而与之”于一位陌生男子,也确实算得上非常大胆的行动了。击绵女子之所以要这样做,一是因为不忍心;二是因为她知道子胥不是一般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击绵女的善良和聪慧。小说结尾也安排击绵女投水而死,这和渔父自沉于江水之中用意是相同的。他们为义节而死,死得悲壮,可歌可泣。作品所虚构的“江上渔夫”和“击绵女子”之事,在唐代的《伍子胥变文》中分别被演饰成“吴江渔人”、“泊纱女子”的动人故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