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宜君
壮族民间叙事长诗。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田东县文化馆搜集,黄勇刹、黄耀先翻译整理。1963年曾在《广西文艺》上发表过,后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中国民间长诗选》(二)。在广西壮族地区,闹歌圩的习俗是很普遍的。一般歌圩的歌,都是即兴之作,变异性很大;然而独有一种歌圩所唱的歌,却比较固定,男女对歌都有歌书根据,这就是“岩仰歌圩”。“岩仰歌圩”上所唱的歌,全套共有七个篇章,篇名是:《三月歌》、《日歌》、《夜歌》、《入塞歌》、《离乱歌》、《建房歌》、《散歌》。由于他们唱歌时,尾音常用“嘹嘹”来结束,所以也称为“嘹歌”。《嘹歌》产生的年代,从《唱离乱》这篇的内容看,是以明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平定八寨的事件为社会背景的。《唱离乱》所反映的正是壮族土司官们征调士兵去平八寨瑶民起义的背景。诗中生动地通过一对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对封建领主构兵杀伐的不义战争提出了血泪控诉,喊出对土司官们愤恨的反抗呼声。这种呼声震撼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的心灵。数百年来,《嘹歌》这部长诗不仅在故事发生的当地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而且不同地区的人民不断地按照自己的看法对作品进行加工,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或表达自己的愿望。这就使长诗的主题思想更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艺术形式也更完美和富有魅力。《嘹歌》全诗长达一万六千多行。这部巨著从头至尾是由一男一女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的。其章法结构,则以五言四句腰脚韵的山歌体诗句组成。每首诗可从全篇里拆开来成为独立的篇章,而首与首之间却又有它相互的联系。这就使它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唱离乱》是《嘹歌》中的一个篇章,其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通过抒情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开展故事情节,在男女主人公对唱之中抒情写景,在情景交融之中刻画人物性格和形象。这是很别致的。它既能表达出古代壮族人民的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也赋予了这部长诗委婉细腻和缠绵悱恻的特殊格调。整理者在这方面虽努力去保持它的原貌,但由于壮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同,所以翻译出来难免逊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