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郎伟
报告文学。作者李延国。原载于《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10期。1981年9月,党中央批转了天津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引滦入津工程的呈批件。引滦入津工程自此拉开序幕。天津是一座干涸的城市。最困难的时候,天津人民曾喝过国家规定不能饮用的“回用水”,其中含氯化物二百五十毫克到一千五百毫克。有时,连这样的水也要定量!坚忍乐观的天津人民喝着这样的水,每年为国家创造二百亿元的产值。由于长期抽用地下水,天津城在沉降。天津市不能沉降,天津的工厂不能因缺水而停产。引滦河水入津,需在河北省迁西县境内的将军帽山下凿出一条目前我国最长的水利隧洞,解放军驻津某野战师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这是一个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的施工地带,没完没了的塌方时刻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延误着施工的进度。总工程师杨承坤出现了,科学之剑在他手中挥舞着,他杀退死神,并使它逐渐成为战士们手中又一种锐不可挡的利器。副师长左尔文是个老工兵,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多读书的好习惯,施工过程中,他一边组织施工,一边抓紧时间阅读有关工程的书籍,并四处拜师,八方求教,最后他竟成为没有“文凭”的施工专家,二连战士朱满江是连里唯一穿四号军装的小弟弟,浇灌闸槽部位的混凝土时,由于夹缝太窄,一般人无法下去。朱满江跑来了,在初冬天气里,他只穿一条裤衩,下到九米深的夹缝里,一气干了十个小时,当他上来时,瘫软的身子已凉得象根冰棍。铁道兵某部营长陈正金的妻子何正桂带着三个孩子来到工地。当她看到劳累疲弱至极,滚得像泥猴的丈夫时,她不再肯迁往另处。当丈夫被战士们抬到病床上时,何正桂接过丈夫的防险帽和雨衣走下了二百零八米深的地下斜井。僮族战士许冠群为了施工三次推迟婚期,最后竟与情侣分别在两地同时举行了奇异的单人婚礼。水是按自然规律分布的,但却被条条块块的行政区划所分割,因而形成各地区间的利害关系。迁西县南团汀大队是搬迁工作中的“钉子户”。为了不从美丽富饶的南团汀搬出去,他们与上级部门打了十年“持久战”。然而,最终他们还是搬迁了。国家体谅了他们的困难,他们也体谅了国家的困难,心甘情愿地做出了牺牲。迁移那天,一位老人来到祖先的坟地,双膝跪倒,热泪纷纷抛洒。在这片国土上,曾经有多少人为着这一水利大业献出青春、热血和生命;又有多少人为之默默奉献而又无声离去。这篇作品饱含深情地歌颂了为引滦工程做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们,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英雄的群像。作品结构庞大,头绪繁多,却一一道来,有条不紊,在大的氛围和背景的营造中不时凸现英雄们的性格风采和音容笑貌,激发读者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豪放气概一以贯之,给人一种奋进和向上的力量。作品荣获第三届(1983——1984)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