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常侍集》的主要内容,《高常侍集》导读
《高常侍集》是唐代诗文集。一作《高适集》。高适的诗文,唐时已汇集流传。《旧唐书》本传称适“有文集20卷”,《新唐书·艺文志》同。《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均著录《高适集》10卷,说明宋代又出现了重编的10卷本。唐代编定的20卷本,今已不存。《高常侍集》今传的本子,大抵有三个系统:1、宋不分体10卷本。如北京图书馆藏清影宋抄本,《四库全书》所收知不足斋影宋抄本,皆10卷,前8卷诗,后2卷文,诗各体混编;至于宋椠原本,清初人尚有著录,今则流落无闻。2、明分体10卷本。如北京图书馆藏明刊本,郑振铎原藏明刊本,皆10卷,前8卷诗赋,后2卷文,诗分体编排。这是明人根据宋刊不分体本重编的本子。3、明分体诗集本。如《四部丛刊》影印明铜活字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刊《唐十二家诗》本等,皆有诗无文,诗分体编排。此外,敦煌写本《高适诗集》残卷、《唐诗选》残卷,存有为以上各本所不载的高适佚诗数首。
高适(703?—765)字达夫,出身破落的官僚家庭。少孤贫,长期客居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20岁西游长安,干进无门。开元19年(731)北游燕赵,寻求进身之路,也未能如愿。开元23年到长安应制举,未中第。后曾与李白、杜甫、李邕等结交。天宝八年(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中第”,授汴州封丘尉。十年冬,自封丘至范阳节度使所辖的清夷军送兵。十一年,辞去封丘尉职,西游长安。不久,得到判官田梁丘的推荐,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爆发后,协助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随玄宗入蜀。后历任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终左骑常侍。故世称 “高常侍”。
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旧唐书》本传)。天宝末入哥舒翰幕府之前,他长期失志,生活困顿,但始终不忘用世,以建功立业自期;在诗歌创作方面,也获得丰收。安史之乱发生后,他“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本传),官位渐高,而诗作日少。
高适在当时即享有诗名。《旧唐书》本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他今存的诗凡240余首,基本内容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边塞征战生活。高适曾三次出塞,以擅长边塞诗著称。他开元时写的边塞诗,如《塞上》、《蓟门五首》、《自蓟北归》、《燕歌行》等,反映了东北边地边患连年不息的严重情况,揭露了边将的无能和骄奢荒纵、不恤士卒,歌颂了士卒们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爱国精神,并对他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还抒写了诗人自己的安边壮志与谋略。他到清夷军送兵时写的边塞诗,如《赠别王十七管记》、《答侯少府》、《蓟中作》等,抨击为邀取荣宠而妄启边衅的安禄山的丑行,慨叹自己徒有安边的抱负却无从施展。他在哥舒翰幕府任职时写的边塞诗,如《塞下曲》、《九曲词三首》等,多着重表现从军出塞、征战立功的豪情,其内容、情调,都同前两次出塞时的作品不大一样。这时期,他还写过一些盲目歌颂战功的诗,颇不可取。
2. 表现怀才不遇的苦闷。诗人长期失意,所以这一内容的诗歌,在其作品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如《别董大 二首》之一、《淇上别刘少府子英》、《酬裴秀才》、《九月九日酬颜少府》等,或诉说自己的贫困和栖托无所的遭遇,或抒发沦落失志的感慨,或嗟叹未能及时成就功名,或自伤不为世人所重。不过,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始终没有丧失过希望和信心。如《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说:“且见壮心在,莫嗟携手迟。”《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云:“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3.讽时刺世。特别是对贵族特权政治作了揭露。如《行路难二首》、《效古赠崔 二》、《古歌行》、《别韦参军》、《过崔二有别》等,揭示了权贵把持政柄,富人以金钱交结权贵便可得到荐引,而出身寒微的人,纵有济世高才也遭遗弃的现实,并对最高统治者的只知宠任近臣表示不满:“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4. 反映和同情人民疾苦。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七、《苦雨寄房四昆季》、《东平路中遇大水》等,描写了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指出农民终年辛勤耕耘,却仍然贫困,不能抵御天灾袭击的原因,在于租税过重,并提出了自己的改善人民境遇的主张。高适在《遇卢明府有赠》等一些歌颂古今良吏的诗中,也提倡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封丘县》 说:“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诗人因不忍心“鞭挞黎庶”而辞官,反映了他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的联系。此外,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某些诗歌,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对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反映。
5. 其他。抒写朋友间离别相思之情的诗,如《送别》、《夜别韦司士》、《别董大二首》之二、《送杨山人归嵩阳》、《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人日寄杜二拾遗》等,皆情意真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此外,还有一些咏史诗、记游诗和杂咏诗,等等。
总之,高适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颇强的现实性。这同诗人长期穷困失意,较多地接触社会下层,对现实有真切的体验不能分开。高适诗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这评论很中肯。高诗确乎多直抒胸臆,是真情的流露,它不以词采取胜,而以充实的内容,饱满的感情引人。诗人披露胸襟,往往不为隐饰,诚挚自然。他常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夹叙夹议,而不多作想象、夸张,也少使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当然,“直抒胸臆”并不等于随口说话,他的许多诗句,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等,都是经过精心的提炼、加工的,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感染力,但是,这些诗句又不失其质直,一点也未显露刻意锤炼的痕迹。又,所有“兼有气骨”,是指高诗语言质朴有力,表现出刚健明朗的特色。总的来说,高诗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质朴,笔力遒劲,给人以浑厚、沉实、雄健之感。前人称高诗 “尚质主理”(陈绎曾《吟谱》)、“浑朴老成”(翁方纲《石洲诗话》 卷1)、“沉雄” (叶燮 《原诗·外篇》)、“浑厚”(胡应麟《诗薮》外编卷4),这些话都比较准确地道出了高诗的风格特色。
高诗大抵各类体裁都有佳篇。他最擅长七古,如《燕歌行》、《封丘县》、《人日寄杜二拾遗》、《邯郸少年行》等,都写得情文并茂,自然流畅,为人们所普遍喜爱。他的五古直追汉魏,沉实古朴。七律、七绝等,也都各有出色的作品。但总的说来,他的近体诗写得不如古体诗好。
《高常侍集》尚录有赋3首,文10余篇。这些作品多数是应用文字,缺少文学价值。但也有个别作品写得比较好,如《罢职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叙事抒情,都颇感人。
高适诗文的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辑入敦煌写本中的高适佚诗,并附年谱。今人研究高适的生平和诗歌的专著有周勋初《高适年谱》、左云霖《高适传论》。另外,王达津、彭兰、谭优学、傅璇琮、陈铁民等都撰有关于高适生平的考证文章。至于今人研究高适诗作的论文,数量更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