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介|介绍|概况
书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此言《孟子》一书,虽有万章之徒参加编撰,但主要作者还是孟子自己,且在其生前便基本完成。关于《孟子》的作者,此为一说。汉赵岐《孟子题辞》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宋朱熹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又说:“观七篇笔势如镕铸而成。非缀辑可就。”(《朱子大全》)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说:“《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均言《孟子》为孟轲独自撰述。此又一说。唐韩愈《答张籍书》认为《孟子》是孟轲死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共同记述的。但无有佐证。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按此书韩愈以为弟子所会集,非轲自作。今考其书,则知愈之言非妄也。书载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鲁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皆死。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见梁惠王,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决不见平公之卒也。”清崔述《孟子事实录》说:“《孟子》七篇之文,往往有可议者,如禹决汝决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伊尹五就汤五就桀之属,皆于事理未合。果孟子自著,不应疏略如是。”又说:“七篇中于孟子门人多以子称之,如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徐子、陈子皆然,不称子者无几。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称其门人皆曰子。细玩此书,盖孟子门人万章、公孙丑等所追述,故二子问答之言在七篇中为最多,而二子在书中亦皆不以子称也。”此皆认为《孟子》是孟轲死后其门人万章、公孙丑之共同记述而成。此又一说。今多数研究者认为,《孟子》是孟轲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而不为诸侯所用,晚年退居故里讲学时,与弟子万章等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中国,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发展生产;强调“民贵君轻”。唤醒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创人性善学说,宣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政治理论;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全书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藤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以每篇第一句几个字为篇名。是一种语录体,以问答对话的方式,展开雄辩的说理,已从《论语》简明朴质发展而为长篇巨制,是古典散文从“章”到“篇”的过渡形式。其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雄辩有力,富于鼓动性,说理严密明确,行文流畅感人。其次是善于比喻。孟子与人辩论,善于掌握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引人入彀,最后把自己的意见讲得恰到好处。汉赵岐《孟子注题辞》评道:“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清刘熙载《艺概·文概》则概括道:“如舟师执柁,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较通行的注本有:汉赵岐《孟子章句》,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和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