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录》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稽古录》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稽古录》20卷,北宋司马光撰,这是一部以编年体为主的简史,旧时被人们看作带有启蒙性质的历史读物,历来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

《稽古录》上起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下迄北宋英宗治平末年,大致包括3个部分,体例各不相同。第1部分包括第1至9卷,时间上是从伏羲氏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这个部分采用传记文的体裁,主要摘抄《史记》本纪、《尚书》孔传以及《国语》的文字,为三皇五帝及夏商周诸帝王立传。第2部分包括第10至16卷,是《稽古录》一书的主体,其年代起迄与《资治通鉴》完全一样,即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这个部分曾以《历年图》的名称成书单行,它大概就是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的原始提纲,采用编年体体例,逐年略记国家大事,并且在各朝亡国时都有一篇“臣光曰”的史评文字,这些史评与《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并无雷同,因为前者是对各朝各代的总结,后者则是因人因事而立论。在原本《稽古录》中,这些史评全部汇录在第16卷,后来才把各篇史评分系于各朝亡国之时。第16卷则只剩下一篇司马光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把《历年图》单独成书进呈时的表文。《历年图》虽然是《资治通鉴》的一份提纲,但两书的内容却有所出入,有不少事件在两书中的系年不同,甚至情节迥异,这很可能是两书所据材料不同,或者是司马光在不同的时期自身的看法有所改变,因此《历年图》很值得研究“通鉴学”的学者们参考。《稽古录》的第3部分包括第17至20卷,以编年体的形式逐年简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的事略。内容虽然简单,但其中有关官职建置任免的一些记录,可与其他史籍相参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这个部分又名《国朝百官公卿表大事记》,也曾单独成书,在宋神宗时进呈。后来司马光把这3个部分合起来,就是今天看到的《稽古录》。

此书1987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美〕王亦令点校本,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