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铎》的主要内容,《清诗铎》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诗铎》的主要内容,《清诗铎》导读

《清诗铎》是清张应昌编纂的一部清诗选集。原称《国朝诗铎》,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出版时改今名。张应昌 (1790—1874)字仲甫,浙江归安 (今吴兴) 人,移籍钱塘(今杭州)。嘉庆十五年 (1810)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舍人。好著书,通经史,兼善词章,著有《春秋属辞辨例编》80卷、《补正南北史识小录》28卷、《彝寿轩诗钞》12卷、《烟波渔唱》4卷。其《春秋属辞辨例编》成于晚年,功力纯厚,于同治间进呈御览,有“耆年好学,甚属可嘉”之谕。所选清诗除《诗铎》外,尚有《国朝诗正气集》若干卷,惜已不传。卒于同治十三年 (1874),年八十五。《清史列传》卷69有传。

《晚晴簃诗汇》卷121载有张应昌为 《诗铎》和《正气集》自题诗各一首,前者末尾四句说:“披拣集众益,民生暨吏事。以充铭座词,以为采风备。”后者开头四句说:“忠孝节义事,史传志乘详。咏叹易兴感,重此歌诗章。”可见选家的目光在《诗铎》一书偏重于世道,所选无不关心吏治民风,在《正气集》一书则专注于人心,全力歌颂忠孝节义之事。二者立意稍有不同,而要达到的目的却无以异。《周礼》的古注说:“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德也。”木铎即以木为舌的大铃,宣布政令前往往巡行振铎,以引起众人注意。编者在这里称选集为“铎”,显然是为了弘扬“诗教”,就是说要借助诗歌的讽谕劝惩功用来警戒当世。朱绪曾为本书所作的序言概括为 “以宣民隐,以资吏治,以厚风俗,以清政原”四句话,十分确当。由此看来,《清诗铎》的推出不是为了知人评诗,也不是为了反映有清一代诗歌发展的面貌,它只是想为世人特别是当政者树立一个座右铭,朝夕为鉴。这就决定了本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它是研究清代社会史的一种必要的参考资料。

本书的编辑开始于清咸丰六年(1856),原以诗人编次,各家有一时一地数篇数十篇,也仿照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的旧例汇录在一处,当时选人近1000家,选诗5000余首。后来反复增删,到同治八年(1869)定稿时,又改为分类载诗,每类诗人先后以登科年代为序,布衣野老按行辈插入,闺媛、方外则附于后。所选的诗也经过重新裁别,保有其最精警者,共2000余首。现在所见即同治八年永康应氏秀芝堂刻本,全书26卷,总分为152类,如卷2是财赋、米谷、漕政,卷15是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雷异、日食、地震、火灾、虫灾,卷18是用人、察吏、官箴、大吏、奉使、守令、吏胥差役、循良歌颂、酷吏、清廉、贪黩、权奸、世禄、仕宦,等等。其中所选的诗有不少篇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如卷6田家类各诗写出了农民 “一身耕织劬劳并,滋味长年咬菜根。为言辛苦犹不足,食无余粒衣无幅”(季麒光《田妇行》)的痛苦生活,卷8催科类各诗写出了“朝廷考课催科重,乡里小民肌肤痛。官久渐觉民命轻,耳熟宁闻冤号声”(钱澄之《催粮行》)的官民矛盾,卷13民变类各诗则指出了官逼民反的事实: “官私计尽生路无,不如却就城中死。一呼万应齐挥拳,胥吏奔散如飞烟。”(赵执信《甿入城行》)他如卷11武功类写反侵略战争,卷26鸦片烟类写禁烟运动等,对于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当然因为原诗的作者及本书的选家都受到封建主义的局限,其中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宣扬封建纲常伦理及宗教迷信的内容在所多有,这是阅读本书时所应注意的。

本书除了政治认识方面的价值而外,还有保存文献史料的价值。卷首《诗人名氏爵里著作目》开列作者909人,并以自己及从子张兴烈附末,合911人。各家有简要小传记述字号、里籍、仕履、著述,其中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全赖此处提供线索,这个《著作目》正可以作为通观清诗的粗略门径。据统计,《著作目》中著录的文集、笔记、诗话近千种,很多书现在已难看到,从本书中的选诗当可窥豹一斑,这也是本书得以流传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