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围山丛谈》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铁围山丛谈》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铁围山丛谈》,宋蔡绦撰。蔡绦,字约之,自号百衲居士,别号无为子,徽宗时官至微猷阁待制。作者系蔡京季子,靖康元年(1126)蔡京被钦宗放逐岭南,作者也同时被流放到白州(今广西博白),此书就是他在白州时所作,白州境内有铁围山,此书即得名于此。成书时间约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之后。

北宋末年,蔡京当政,当时他已年近八十,大小政事都决于其子蔡绦,由于蔡绦亲身参与朝廷机密,因此此书记载的朝廷掌故,只要不涉及他的利害关系,大都真实而具体。此书所述,上起太祖建隆,下至高宗绍兴,其中记神宗至徽宗朝典制人物尤为详尽。。如《三经新义》旧称王安石作,而据此书第2卷披露,才知道只有《周礼新义》是出自王安石之手,《诗》、《书》2经实由其子王雯代笔。书中所记朝廷典制故实,多为作者亲眼所见,与得自传闻者绝不相同,如第1卷记九玺源流、元圭形制、九鼎铸造、三馆建置,第4卷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博古图》之缘起等等,均十分详细可靠。由于此书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在宋代笔记中,一向是比较受学者重视的一种。

但是此书也有一个很遭人讥评的问题,这便是作者有意文过饰非。蔡绦在徽宗时助文为奸,祸国殃民,有史可考。而《丛谈》一书却“大抵以奸言文其父子之过”,譬如徽宗即位之初,用曾布为相,把蔡京贬往杭州,后来蔡京巴结上了到杭州访求书画奇玩的宦官童贯,在童贯和皇后的合力荐举下,蔡京才又被诏回朝廷当了宰相,《丛谈》不仅回避了这一事实,而且还声称蔡京”力遏宦官,然遏之不得,更反折角”。书中类似这样歪曲史实、混淆视所的例子举不胜举。作者在另外一部记载宣和四年攻辽之役的《北伐纪实》一本里,也把北伐之由,靖康之祸全都归咎于童贯、蔡攸诸人,为蔡京曲意回护。但是尽管《丛读》存在着个人恩怨之私,其史料价值仍不可否认,鲍廷博尝谓“不当以人废言”。此书宋人著录为5卷,但今传本均为6卷,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系以知不足斋本为底本,这是目前最通行的本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