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物化
古代与诗论有关的美学概念。《庄子·齐物论》记庄周梦蝶,不知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此之谓物化”。物化,是一种思维的境界。人类认识世界万物,都是主体作用于客体,于是就产生了是非。物化,是在认识过程中忘却主体自己,随物而化。“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如果庄周梦为蝴蝶,仍然记得自己是庄周,则必生是非之心,就很难“自喻适志”。物化,是将主观精神融化于客观事物,从而泯灭物我的时空界限,使主客体冥合为一,自由转化。物化,不是形而上地割裂主体和客体,它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物化不是遁离世俗,是融化自己于任何事物环境之中,是涵融万有,一无滞碍。庄子的物化说,影响于文论,就产生了“神与物游”以达物化的理性认识。刘勰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文心雕龙·神思》)苏轼叙说文与可画竹的经验是“必先得竹于胸中”(《筼筜谷偃竹记》)。又《书晁补之所藏文与可画竹》诗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这都是指创作过程中的物化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述的“无我之境”,也是一种物化境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庄子的物化说,还指的是技艺上的神妙境界。 《达生》篇说:“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工倕以手指画圈,达到妙合圆规的程度,是由于他不断实践,手技熟练得与物象自然谐和,不须费心计量,所以心胸澄明空灵,一无窒碍,与物俱化。引申到诗文创作,在技法上就形成了反对雕琢,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黄庭坚评杜甫到夔州后诗和韩愈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与王观复书》)又说:“杜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大雅堂记》)沈德潜评李白诗:“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力也。”(《说诗晬语》)这些都揭示了诗文艺术技巧上炉火纯青的物化境界。综上可见,诗文中的“物化”主要包括思想和技巧两个方面的内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