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人物·洪秀全
“书生造反” 的悲剧英雄。原名火秀,又名仁坤,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熟读《四书》 《五经》 以及史籍之类,十八岁时受聘为本村塾师。洪秀全并不安于塾师生涯,刻意追求科举功名,数次到广州考秀才,结果每次都名落孙山。道光二十三年(1843),也就是鸦片战争后的第三年,洪秀全最后一次赴考失败,在绝望和失意中,他想起了七年前他在广州应试期间,有人送他一套耶稣教的传道书 《劝世良言》,但当时他功名心重,对其中所宣传的基督 “福音” 虽觉得新奇,但并没在意,此时,他再将此书取出来细细研读,便有了全新的感受。农家生活的艰辛,不甘寂寞的性格,以及对现实的不满,使他在基督教的 “天国” 中看到了 “永生快乐之希望”。比起儒家经典中 “君君臣臣” 的尊卑观念来,基督教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的教义更富有魅力。就在这一年,他创立了 “拜上帝会”,并开始外出传教。据洪秀全自己说,他曾病死七天,醒过来后即能知未来事,又说上帝召见他,世上将有大劫难,惟拜上帝可免。他要求拜上帝会中人,男女以兄弟姊妹相称,人皆平等。他声称自己 “通天语”,说天父名耶和华,耶稣是其长子,自己是次子。他在传布上帝信仰的同时,更宣传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的理想蓝图。经过五年苦口婆心的说教,拜上帝会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万会众的宗教政治合一的组织。道光三十一年 (1851),洪秀全年满三十八岁,就在他生日那天,他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反清起义,建号 “太平天国”,自称 “天王”,封杨秀清等人分别为东、西、南、北王,率领一万多太平军杀出广西,一路北上。两年后,太平军定鼎南京,改称“天京”,并分兵两路,开始北伐和西征。全国为之震动,世界为之震惊。洪秀全决心要将他的“天国”理想变成人间现实,于是在定都天京的第三年 (1853),颁布了 《天朝田亩制度》 这部 “建国大纲”。《天朝田亩制度》 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司法、婚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但其主要内容一是土地分配问题,一是地方社会的组织问题。土地分配的原则是: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具体方案是: “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并按照产量高低,将土地分为九等,好丑兼搭,分配给各家。地方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是 “兵农合一”、军政合一,即按照军制,在郡县之下,凡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组成一军,设军帅一人; 下分师、旅、卒、两等,分别设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等 “乡官”。“两” 是基层单位,为二十五家,每两建 “圣库” 一座,农民每年所得,包括粮食和所有农副产品,除按规定标准留下口粮外,一律上交 “圣库”,婚丧、生育,以及年老、废疾、孤独者的生活,均由 “圣库”按统一标准支付。《天朝田亩制度》所要达到的目的,据说是“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但事实上,除了 “兵农合一” 的乡官制度曾经在太平军占领区内实施过以外,土地分配方案只是一纸空文,原因非常简单,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曾经有学者表示遗憾,说是洪秀全由于客观环境的局限,没能将 《天朝田亩制度》 的美好理想变为现实。但经历过空想共产主义的人都有切身体验,当这种理想一旦变为现实,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民族,都会是一种怎样的灾难。问题的另一面是,洪秀全要求别人“平等”,但自己却在定鼎天京后,过着帝王一样的生活,深居简出,沉溺声色,而且唯我独尊,疑忌心重。尽管他天天研读《圣经》,开口 “天父”,闭口“天兄”,但实际上,满脑子都是农民意识和帝王思想,基督教“福音”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1856年八月,实际总揽军国大事的东王杨秀清向洪秀全摊牌,逼洪秀全封他 “万岁”。洪秀全隐忍不发,巧与周旋,暗中密令北王韦昌辉从江西前线统兵驰京,血洗东王府,杀害了杨秀清全家及其部属五千多人。然后,洪秀全又诛杀韦昌辉等人,召翼王石达开回京辅政。年仅二十六岁的石达开是当时除洪秀全外硕果仅存的金田首义的诸王,而且文韬武略,深孚众望。但洪秀全对异姓王不放心,又提拔他的两个哥哥为王,以箝制石达开,石达开负气离京出走。天京之变本来已使太平天国大伤元气,石达开又带走将士二十多万人,从此,太平天国便开始走下坡路。1864年六月一日,洪秀全在被清军围困的天京孤城中病逝,不久,天京陷落。满清王朝虽然倾全力剿灭了太平军,但也耗尽元气,气息奄奄,日薄西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第一目标是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因此颂扬太平天国起义,推洪秀全为民族革命的英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