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无名氏·散曲四首·介绍一些背景材料》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元代散曲·无名氏·散曲四首·介绍一些背景材料》鉴赏

(一)关于“开河”、“变钞”的材料。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五六月间,暴雨引起黄河决堤,两岸十多个郡县遭灾。十一年(1351)四月,丞相脱脱用贾鲁“疏、浚、塞并举,使黄河恢复故道”的主张,征发民伕十五万、戍军二万(一说共二十多万),命贾鲁为宣抚首领官主持治河,并以重兵监守。因官吏们乘机搜括,人民既遭天灾又受人祸之害。

这是“开河”的情况,还有“变钞”材料:

同年,丞相脱脱又变更“钞法”,铸至正通钱同宝钞并用。按元制,老百姓一律用楮币(即纸币),楮币常常贬值,因此也常常改换新币,这叫“变钞”。元代的钞(票),以铜或银作准备金,分大钞、小钞两种。当某种钞票贬值不能适应交换需要时,即停止使用,另发新钞。在每次变更“钞法”时,百姓以旧钞换新钞时,要添上“工料费”才得调换。这就是所谓“钞买钞”。元代进行过多次“变钞”,每变一次,百姓即受一次损失,并引起物价上涨,百姓生活则更苦。正如刘时中在《上高监司》中所写的那样——

……谷不登,麦不长,因此万民失望。一日日物价高涨,十分“料钞” (元初发行的钞票) 加三倒 (即倒贴三成调换),一斗粗粮折四量 (贬值旧钞买粮时,只能打四折),煞是凄凉。

(二)关于“红巾万千”材料

红巾,是红巾军的省文。元未农民四处起义,有些起义军以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在元至正十一年,即“开河”那年,红巾军首领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为掩护,派遣会众参加治河,从中策动起义。刘福通等在永年开初举义时只二三千人,后来迅速发展为十余万众。当时童谣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据说,这是在治河时在黄河故道挖出来的一个石人身上的一行字样。实际上是有人先埋下的。这样一搞,对起义军的发展就更快了。当时全元各地,主要有四支起义军:①刘福通部,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势力遍及黄河流域,以及西北、东北各地;②郭子兴部,在江淮地区发展;③徐寿辉部,在长江流域活动;④布王三与孟海马部,在湘、汉间起义,布向北发展,称“北锁红军”;孟向南发展,称“南锁红军。”

(三)关于“人吃人”材料

据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间,北方连遭旱蝗成灾,京师竟至吃人肉。

叶子奇《草木子·克谨篇》云:“江西运不通,元京饥穷,人相食。”

(四)关于“小学与大学”

古代认为立身处世靠的是“小学”;修身养性靠的是“大学”。这里的“小学”,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古时小学科目。宋朱熹、刘子澄编的少年教育课本,共六卷,辑录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言行为教材。“大学”,原是指《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以后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同《论语》、《孟子》及《中庸》相配合,统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