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严几道
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著名翻译家、学者、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字又陵,名复。福建侯官(现闽侯县)人。1866年考入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学习英文、自然科学和船政技术。1877年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留学,得以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文化做实际的考察和研究。此间,深受进化论的影响,着力探求西方诸国富强之道。1879年回国后,先任船政学堂教习,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达20年之久。1896年协助张元济办北京通艺学堂,又创办天津俄文馆。次年又办天津《国闻报》。1906年任复旦公学监督。1912年任北大校长,不久辞职。后参加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思想渐趋保守。1921年病逝于福建。其教育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原强》、《救亡决论》、《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等。
严复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①主张教育救国。他以西学的进化论和天赋人权为理论依据,认为中国的“大患”在于“愚”、“贫”、“弱”,紧迫的任务是“愈愚”、“疗贫”、“起弱”,而“三者之中,尤以愈愚为最急”。1905年他在同孙中山的争辩中说:“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之于乙,流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张也。”主张以教育之方法促成“渐变”,反对“期之以骤”。在《原强》中,他提出救国的要政就是致力于体、智、德三方面的教育,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②批判旧学,宣传西学。锋芒直指八股取士和传统的汉学、宋学以及词章之学。积极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注重西学中的研究方法。认为中国要变法自强,“富国阜民”,则“必皆有事于西学”。尤其要效法科学研究上的实验方法,探求真理的客观求实精神。说:“赫胥黎曰:‘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名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此西洋教学要术也。”他还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论,旨在“尊民叛君”,伸张资产阶级民权,反对君权,为教育平等、提倡自由主义教育大造舆论。③提出教育制度的蓝图。其中规定:儿童在16~17岁以前受初等教育,入蒙学堂与小学堂。小学堂的教育目的是“粗通经义史事”,能写“条达妥适之文”,“旧学功课十当处九”,其余是学习用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的“最浅最实之普通学”方面的西学读物。16~20岁的青少年受中等教育。学堂的课程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之七,中文功课居十之三”。还规定凡西学科“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学生在中学堂学习4~5年后,便可升入高等学堂为预备科。3~4年后即可分治专门之业。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西学”,至于“中学”,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习,听学者以余力自治之”。高等学校和专门学堂都任用洋教习,需要时可聘中国人为助教。这个计划,总体上是十分重视西学的,有助于改革封建旧学,发展资本主义新学,是一个发展自由主义教育的蓝图。(参见“严复”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