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附:语言学·反切法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学·附:语言学·反切法

古代汉语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 是东汉末年才出现的新式注音法,当时,梵文佛经传人中国,梵文是拼音文字,有的学者从梵文和汉字的对比中,悟出拼音的原理,并根据这一原理来分析汉字的读音,分析出汉字的声和韵,又用两个汉字来表示声和韵,然后将其声和韵拼合成一个音,于是就有了 “反切”这种新的注音方法。所谓 “反切”,就是反复切摩以成音之意,具体地说,即用二字相切合,取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成一个字的读音,常写作 “某某反” 或 “某某切”。如陆德明 《老子音义》: “难,乃但反。” 即取 “乃” (nai) 的声母与 “但” (dan) 的韵母和声调,拼出 “难” 读音为nan。又如《康熙字典》: “禳,如阳切。” 即取 “如” (ru) 的声母与 “阳”(yang) 的韵母、声调,拼出“禳” 的读音为rang。在宋代以前,反切所用的代表声和韵的字是随意选取的,唐末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六字母即声母,宋人又用韵书的韵目字作为韵母,用于反切,其法遂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但是,由于古今字音变化,若用现代读音,有时切不出正确的读音,如 《老子音义》: “令,力征反。” 如以现代读音,就会拼成leng。又 如:“朴,普角反。” 如以现代读音,就会拼成piao。一九一三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读音统一会制订的国语注音字母 (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十六个),流行了一千七百余年的反切法才被淘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