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明代戏曲文献·明代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戏曲文献研究的重要成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代文学的文献·明代戏曲文献·明代戏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戏曲文献研究的重要成果

从现代曲学奠基人王国维开始,戏曲史论研究就同戏曲文献的发掘、搜集、整理、出版和考订密不可分。许多老一代学者,像吴梅、郑振铎、孙楷第、傅惜华、赵景深、卢前、任二北、钱南扬、郑骞、冯沅君、周贻白、王季思、谭正璧、吴晓铃和叶德均等,他们基本上采用传统治学方法,通过注疏、排比、考证和辨伪,对戏曲起源、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家生平、作品归属、版本源流以及剧作语言等进行了梳理和笺证,为戏曲文献整理和研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显示出这一代学者的严谨学风和深厚功力。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除少数硕果仅存的老专家外,“文革”前已经崭露头角的中年学者成为学术带头人,一大批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以中年学者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他们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新资料的不断发现,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拓宽了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虽然仍以考据学为主,但是在戏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注意吸收民俗学、宗教学、人类文化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既重视从整体把握研究对象,又注意对个案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剖析。像徐朔方、徐扶明、蒋星煜、周妙中、吴新雷、吴书荫、邓长风、俞为民、郭英德等,都在明代戏曲文献整理和研究中有过不同的建树。

由于研究者注意从族谱、家乘和方志中发掘材料,而各省甚至县市都在编纂戏曲志,也非常关注本地曲家和剧作的情况,于是过去罕为人知的谢谠、郑之珍、臧懋循、佘翘、卜世臣、袁于令等戏曲家的家谱,以及许多曲家的碑传墓志材料,才得以发现并公之于众,引起大家对曲家生平和剧作的研究兴趣。产生了一批考证曲家家世生平和创作的论文,一些重要曲家的传论也陆续推出。早在1962年,就有徐仑的《徐文长》,此书的写作非常认真,数易其稿才成书,作者将徐文长置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研究,对传主一生的重大行实都反复考订,做到言必有据,论断审慎。书后所附《徐文长著作考》和《徐文长书画著录简目》,也很有参考价值。后来又有骆玉明、贺圣遂《徐文长评传》(1987),徐朔方《元曲选家臧懋循》(1985),朱万曙《沈璟评传》(1992),任遵时《明代剧作家周宪王研究》(1995),姚品文《宁王朱权》(2002);邓长风所撰《明清戏曲家考略》(1984)、《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1997)、《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1999)等书,对明清曲家的生平资料进行了辑录和考辨,用力甚勤,多有创获。

为曲家撰写年谱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如容肇祖的《冯梦龙的生平系年》、凌景埏为吴江三沈(沈璟、沈自晋、沈自昌)所撰的年谱等,以后又陆续有曲家年谱问世,如黄芝冈的遗著《汤显祖编年评传》(1992)等。徐朔方为了深入研究汤显祖,同时也为晚明众多曲家提供详尽可信的事实,澄清某些学术偏见,用三十多年的潜心积累和研究,终于完成《晚明曲家年谱》。此书共收录39家年谱或系年,按曲家籍贯分为苏、浙、皖赣3卷,对谱主的生平、著述、交游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梳理和考证,使许多疑难问题趋于实事求是的解决。此书不仅征引丰富,而且每家年谱前冠以作者所写的引论,各谱之间又互为补充,突破了传统年谱的框架。全书犹如一部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新颖的晚明戏曲史,可谓戏曲文献研究的重要收获。

叶德均最早致力于明代剧目的清理和研究,收录在其遗著《戏曲小说丛考》(1987)中的《曲目钩沉录》《曲品考》《祁氏曲品剧品补校》等,都是为人所称道的力作。随着《古本戏曲丛刊》的编辑刊印,各种戏曲书录和戏曲选本的发现,使剧目的清理和研究成为明代戏曲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傅惜华精心编纂的《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是他的《中国古典戏曲总录》中的两种。两书都以明代杂剧和传奇的历史发展为线索,按曲家集中编排剧目,再以剧目为纲著录该剧的文献记载、存佚情况、流传版本、收藏地点,并间有考证。因此,它们以其资料宏富、编排合理、考订精审、检索方便等特点,成为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庄一拂《古今戏曲存目汇考》(1982),比《今乐考证》和《曲录》两书所录剧目,增出2600余种,其中明代杂剧和传奇的剧目也远超过傅惜华的著录。编者注意剧情介绍、考订本事来源、附记作品影响,这是此书的长处,但著录疏漏、考订欠精,错误时见,又为研究者所病诟。郭英德的《明清传奇叙录》(1997)、李修生等主编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1997)、齐森华等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典》(1997),这三种都是有影响的工具书,它们明代部分的著录比较丰富,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融资料、考证和研究为一体,不单纯是供人检索查考的参考书录,也应视为戏曲文献研究的学术著作。

由于《中国戏曲志》编纂工作的开展,许多省份都涉及宗教戏剧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在湖南祁阳召开了首届目连戏学术研讨会,并进行了内部演出,从而使宗教戏剧得到开禁。于是早已销声匿迹的目连戏和傩戏等,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在国外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下,成为发掘、整理和研究的热点。朱恒夫的《目连戏研究》(1993)、刘桢的《中国民间的目连文化》(1997)等,都能立足于郑之珍《目连救母戏文》的本体,走出书斋,注重实地调查研究,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民俗、宗教、文化人类学的多视角,对目连戏的起源和演变史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对目连文化现象的出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林河的《傩史——中国傩文化概论》(1994)《古傩寻踪》(1997),既对过去很少涉及的戏剧文化现象进行了发掘和探讨,也对戏曲的产生等问题重新予以思考。

在戏曲文献经过卓有成效的发掘、搜集、整理和考订的基础上,为明代的戏曲史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而厚重的史料基础,使存有争议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如传奇和南戏的区别、文采和格律(或本色和当行)之争、“汤沈”之争、南戏声腔在明代的演变等,都取得了基本一致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海峡两岸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影响的明代戏曲研究论著,如曾永义《明杂剧概论》(1979)《论戏曲》(1997)、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1980)、胡忌与刘致中《昆曲发展史》(1989)、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他》(1983)、叶长海《王骥德<曲律>研究》(1983)《曲学与戏剧学》(1999)、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1986)、王安祈《明代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1986)《明代戏曲五论》(1990)、周育德 《汤显祖论稿》(1989)、郭英德《明清文人传研究》(1992)《明清传奇史》(1999)、李惠绵《王骥德曲论研究》(1992)、陆树仑《冯梦龙散论》(1993)、俞为民《明清传奇考论》(1993)、郑培凯《汤显祖与晚明文化》(1995)、邹元江《汤显祖的情与梦》(1998)、邹自振《汤显祖综论》(2001)、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2002),以及徐朔方主编《二十世纪学术文存·南戏与传奇研究》(2004)等。明代戏曲研究正继续向纵深发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