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从反面切入》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修辞用韵《从反面切入》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亦从《酒德颂》中来,妙在从反面写入,便不觉雷同,可谓善学古者也。(岳端《寒瘦集》)

【诗例】

酒德

孟郊

酒是古明镜,辗开小人心。

醉见异举止,醉闻异声音。

酒功如此多,酒屈亦以深。

罪人免罪酒,如此可为箴。

【解析】

《酒德》一诗,从题目上看,诗人是主张酒有功德于人,而不同意酒有罪过之论。酒德是此篇诗的主旨。关于酒的争论,是有功,还是有过,这从酒的出现,就有不同的看法。传说大禹治水时,帝女仪狄造酒,献给大禹,大禹品尝酒味甘甜芳香,从此也就疏远仪狄,并且认为后代一定会有以酒亡国的。此后酒是继续酿造,但对功与过却长期争论不休,甚至发生用法律的手段禁酒。禁而不止,争论也不休。家家造酒,人人尽喝。称酒有功者,歌颂酒德,概括起从上古到唐代孟郊时,有说“春酒以介眉寿”;有说“先王为酒醴”;有的主张酒可以使三军效死命;有的主张酒使人“务以自强,命曰明肠之食”;“法酒止乱礼行为“;饮酒“益精明”;饮酒“与天地同生”,长生不死;用酒赏功,迎神等等,不一而足。社会生活中没有哪件礼仪之事缺少酒的介入的,故尊酒为圣人、贤人。主张酒过者,称之酒祸,“嗜酒忘礼”,饮之辄醉,“弥日乃解”:浪费粮食;世风败坏,如:伤害功绩,败坏事业,毁坏名誉,自取诽谤,遗留耻辱于后世等等,世上没有一件坏事不和酒发生关系的。在孟郊之前对酒的功与过的争论,理由已经很详尽,难以再生新论。不过唐人饮酒不亚于魏晋南北朝时,不过酒与文人结下不解之缘,有酒必有诗赋,酒助文思,有斗酒百篇之论。构成了中国的酒文化,产生了许许多多名酒与酿造大师。仅以诗论,写酒的诗篇,尚无人统计,恐以千万论。

可是孟郊这篇《酒德》诗写得非常别致,发奇思奇想,化腐朽为神奇。以前人以为酒过者,他视为酒德,称酒为一面明镜,照出小人的真面目,这难道不是酒之功德吗!岳端说他写酒德,不蹈前人窠臼,而从反面写入,而不与前人雷同,称赞他是善学古人的人。这个见解有一定道理,从写法上看,诗题酒德,应从正面写完功德事实,可是作者另辟蹊径,从酒过切入,而给以新评价、视过为德,这是一种多维思维方式所引出的新见解。从反面写入,引出卓异见解,翻新出奇,这是这篇诗歌的最主要的特点。

诗的开端直接入题,象喻新奇,以酒为明镜。这一象喻,对酒的直接功能作用,有了新视角。不因袭旧说。于是拈“辗开小人心”,不说照出,而说是辗开,表现出酒的强大压力,使人不愿坦露的内心潜意识的封闭之门被打开了。由于辗开小人的心也就为照出其原形奠定了基础,使下两句有了诗意逻辑发展的必然性。

三、四两句是写小人酒后的行为和语言。诗人强调的是醉闻、醉见,以“异”字概括出小人行为、语言与平日相反,亦即因酒醉,自己撕掉防范的伪装,吐露自己真心,暴露出丑恶的行为。从酒醉后画像,可见诗人高明之处。这种反面切入的笔法,也是独具匠心的。“异”字起到了暗比作用,明写现在酒醉后,反衬酒醉前的伪君子面孔。让人生疑,进而讨厌。因而起到了撕破画皮,发人深省的作用。前四句诗道出酒为明镜的道理、照出了小人原形和心理,同样,可以使人从反面吸取教训,作为鉴戒,在这个意义说,小人也起到了一面镜子的作用。如此理解酒之功劳,何其大呀!

五、六两句写诗人感慨。可叹偌大个中国,无一日无酒,无一事不关酒。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以酒为祸,认为酒乱人性,败坏世风,引出凶杀奸淫的暴行,甚至如殷纣王造酒池肉林而亡国,酒可谓含冤颇深。用以上观点论酒过者,虽然他们对国计民生,人伦道德很关注,但他们没有认识到上面的种种祸事,皆为小人的丑行,而酒只是拨开伪装,坦露其丑恶本质,只能说是功,而不应以“过”论。功多与冤深的对举,反映人们争论之大,赞扬高明的酒德论者,讽刺酒过者的偏见与无知。

结尾两句是议论,收束全篇,落在酒上。犯了罪的人,入了刑狱,免除了因酒而获罪,因此小人的犯罪事实与行为,是可以作我们的借鉴的。“箴”,是劝告、劝戒之意。这里可理解为一篇劝戒人们的酒箴。暗示题目《酒德》,收得利落,又生发了新意,耐人寻味。

这篇《酒德》诗,其构思与写法,均别具匠心,不落俗套,从酒德的反面切入,故化腐朽为神奇,技高一筹。从反面切入是诗人写作构思经常运用的一种技巧。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正面和反面。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只能看到事物一个侧面,就此作出结论,是与不是。可是大诗人常是以辩证思维、多重思维方式考察与思考问题,故能较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透过现象,分析其理。孟郊这首《酒德》诗,透过小人酒醉的外在行为,多方分析思考问题,从反面揭示必须认识小人本来面目的新结论。又如杜牧《赤壁》诗,从折戟沉沙,磨认前朝战争遗物,不正面论述赤壁大战、而从“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一反面切入,议论、托出正、反两方面的道理,这样,看问题就全面了,深刻了,正确了。比之于单纯归功于周郎,何啻天壤之别呀!又如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也是从反面切入议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反面议论,托出正理。这些都是“从反面切入”构思的成功之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