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喻托兴《意近风人》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刘方平《长信宫》:“梦里君王近,宫中河汉高。秋风能再热,团扇不辞劳。”怨而不怒,意近风人,亦五绝所贵也。(施补华《岘佣说诗》)
【诗例】
长信宫
刘方平
梦里君王近,宫中河汉高。
秋风能再热,团扇不辞劳。
【解析】
孔子曾提出 “诗可以怨”的主张。怨者,怨刺也,亦即可以对统治者提出批评意见。怨,就容易怒,怒,就要得罪人。怨而怒是儒家诗教所不取的,因为它违背了温良恭俭让的为人之道和和平中庸的处世之道。为文也要中庸,也要温良恭俭,即使有怨言,也只能“怨而不怒”。“怨而不怒”的方法是“主文而谲谏”(《诗大序》)、“譬喻不斥言”(郑笺)。“谲谏”、“不斥言”就是劝谏上政话要说得委婉,可以用譬喻、比兴等方法。这样既不得罪人,也许还可以收劝谏之效。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大序》)就是这个意思。只有这样,才合“温柔敦厚”的诗教和中庸之道。据说《诗经》的风诗就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符合这个“怨而不怒”的标准,就叫“意近风人”。有人批评屈原的作品,说它们直接批评了楚王,是怨而怒了,所以被放逐至死。总之,“怨而不怒”,就是写怨刺的诗,诗话要说得温和委婉,怨刺的意思要隐约含蓄在诗句的言外,这样才合儒家的诗教。
刘方平的《长信宫》是宫怨题材的诗,表达的是宫中妇女对君王雨露未降的怨望,希望君王再垂宠幸。内容并无多少新意,但表现方法却有“怨而不怒”的“风人之旨”。它处处写怨,但处处不着怨的痕迹;怨得委婉凄凉,但“怨而不怒”。题作《长信宫》,就深有含义在。长信宫是汉代宫名,汉成帝班婕妤被谮失宠,自求供养太后,即居长信宫。这就表明诗之女主人公,即是一位失宠的妃嫔,其怨情正如班婕妤;同时,也表明此诗是借汉讽唐,以古喻今。这正是一种“怨而不怒”的讽刺手法。诗首句“梦里君王近”,出言极巧妙,“君王近”正是受君王之宠,只可惜是在“梦里”,言外,现实中则“君王远”,正遭遗弃。话说得虽婉转,但怨刺之意却不难理解。“宫中河汉高”,看似称颂君恩之高,但“河汉”使人联想到牛女河汉之隔,也是喻君恩之睽违,寓意也比较深微,亦可称婉而善讽,怨而不怒。“秋风”一联是讽谏,为本诗作意所在。在修辞上,这二句一是用了比喻,二是用了典。“秋风能再热”,比喻君恩之不再;“团扇不辞劳”,出典也是班姬之故事。据说,班婕妤失宠后,曾作《怨歌行》,内容是咏“合欢扇”(团扇)的,以比兴手法揭示君宠不可久,及以色事人的可怜可悲。中有“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之句,正是《长信宫》后二句之本,不过,后者反用了前者的意思:秋天还可再热,团扇愿意再为效劳,表达了对君恩再赐的希望。典用得很巧妙,怨刺的意思表现得极为含蓄隐晦,“怨而不怒”,足当 “温柔敦厚” 之教。
“怨而不怒”用得好有“情在词外”、深隐委婉的艺术效果,《文心雕龙·隐秀》就说:“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意凄而词婉”; 但用得不好,常失于圆滑,失去 “怨刺”的效用,丧失了诗歌的讽刺性。《诗经》 中的讽刺性民歌正是有着强烈的讽刺性和战斗性,并不是 “怨而不怒”的,只因为它们出于 “经”,硬给它们挂上“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招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