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虚实相生《虚实参间》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虚实相生《虚实参间》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咏物之诗,须要虚实相间。不有虚笔,即无灵气;不有实笔,即无真意。但虚则不可空泛,实又不可呆滞。此法在唐诗中,当推杜牧《早雁》一首为佳。(刘公坡《学诗百法》)

【诗例】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解析】

“虚实参间”是中国古典诗歌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实”就是对形象进行具体真实的描绘,即形象的直接性;所谓“虚”,就是给读者留下联想与想象的再创造的空间。简洁地说,虚偏于写意,实偏于写境。虚拟与实写的交织,巧妙地构思营造了诗歌隽永深邃的意境。

杜牧的《早雁》巧妙地运用了虚实参间的手法。此诗描绘了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边地人民受回鹘乌介可汗的骚扰,过着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生活。全诗以“早雁”为喻,描写了大雁四散惊飞,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首联颔联为实,写实景,也就是对客观景物进行具体真实的描绘。起两句写早雁遭射的情景,“金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一句写地面,一句写天上,以时间顺序为次,层层展开,仲秋塞外,胡骑袭射,鸿雁惊飞,生动逼真地勾画了一幅边塞惊雁图,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真实感。颔联写雁之影,雁之声,“孤影过”、“数声来”,一句绘形,一句写声,以暗灯明月、哀啼孤影衬托,可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人如睹其形、如闻其声。这两联是实写,实中有虚。一方面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惊飞四散、啼哀孤影的大雁图;另一方面这幅图又给了我们一些暗示、启迪,透过这幅图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一种凄凉、衰飒、衰颓的气氛。

颈联与尾联为虚,写情意,为想象之辞。完全写实,就会密不透风,过于呆板,没有读者品味的余地了,缺乏诗意。诗歌要有深邃的意境,深远的意蕴,需打开想象的通路,从有限中表现无限。所以作者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由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联想到它们的归宿。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人马纷纷,待明年春风和煦时,它们又怎能随之返回故里呢?不要厌“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可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前联为深切的同情,后联为细微的关怀,蕴藉深厚,体贴备至。虽是想象之辞,是一种情意,但虚中有实,并不空泛。这两句以虚写为主,借助想象,跨越时空,和前面的实写相得而益彰。

刘公坡认为:虚实参间之法在唐诗中当推杜牧《早雁》一首为最佳。《早雁》一首是否最佳,我们姑且不论,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虚与实是对立统一的,是“意象”与“意蕴”的交融。实因有了虚的引导才不会缺乏空灵之趣过于呆板,虚因有了实的补充才不致于过于空泛,贫乏苍白。因为有了虚实相间,诗才有了韵味,才扩大了诗的审美容量。古人云:“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吴景旭《历代诗话·录品》)正是阐明虚实参间的必要性和审美效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