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绵绵葛藟,①  野葡萄藤长又长,

在河之浒。  蔓延河边湿地上。

终远兄弟,  离别亲人到外地,

谓他人父。  喊人阿爸求帮忙。

谓他人父,  阿爸喊得连声响,

亦莫我顾!  没人理睬独彷徨!



绵绵葛藟,  野葡萄藤长又长,

在河之涘。② 蔓延河滨湿地上。

终远兄弟,  离别亲人到外地,

谓他人母。  喊人阿妈求帮忙。

谓他人母,  阿妈喊得连声响,

亦莫我有!③ 没人亲近独悲伤!



绵绵葛藟,  野葡萄藤长又长,

在河之漘。④ 蔓延河边湿地上。

终远兄弟,  离别亲人到外地,

谓他人昆。⑤ 喊人阿哥求帮忙。

谓他人昆,  阿哥喊得连声响,

亦莫我闻!  没有救助独流亡!



(程俊英译)





【注】①葛藟(lei):野葡萄。②涘(si):水边。③有:识有,认之以为己有。④漘(chun):水岸边。⑤昆:兄。



这是动乱年代流离失所、穷困无依的流民的哀歌。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六句。每章所述内容基本相同,而所表达的哀伤苦恸之情却步步加深。这种感情的表达得力于两种手法,其一为起兴,其二为复迭。这两种手法,在《诗经》中本属常见,但在这首诗里,却有自己的特色。

在《诗经》中,有的起兴只是为了引起下文,同整首诗的内容没什么必然联系,而本诗的起兴却寓意深远。全诗共分三章,每章都用在水边的“绵绵葛藟”起兴,然后再写人的活动。“绵绵葛藟”,首先是描绘野葡萄藤长而不绝、蔓延不断、充满生机的景象。它之所以茁壮繁盛,是因为生长在水边。生命无论怎样短促,自然风雨无论怎样侵袭,它们不仅牵而有所,而且还能得到河水的润泽。而离乡背井的流民,不仅没有生存的空间,也得不到亲人、朋友的援助。以物衬人,人不如物。这样,“绵绵葛藟”就不仅仅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而且兼有了对比衬托的作用,这是本诗的妙处。

本诗复迭手法的运用表现在两方面:从流民方面看,“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只变换了三个名词,但这三个名词却代表了不同年龄、性别的一大批人,可见流民对各种人都做小伏低,发出求助的呼声,他们境遇的悽苦、无力生存的惨状就历历在目了;他们渴望得到同情、温暖和援助的心声,也就萦绕耳际了。从被求助者方面看,“亦莫我顾”、“亦莫我有”、“亦莫我闻”,只变化了三个动词,说明人人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把流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如此冷漠的人情,更加深了流民命运的苦难,所以仅六字的变化,就把流民穷厄至极之状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种复迭手法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以上谈的是变换个别字词的复迭。此外,还有不变换字词,完全重复运用的复迭,也很好地表现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这就是“终远兄弟”的“终”字和“亦莫我顾”、“亦莫我有”、“亦莫我闻”的“亦”字。《经义述闻》说:“终,犹既也。”“既”是已经的意思,三“终”字言离乡背井的距离之远、时间之长,描隐痛心情令人凄然;三“亦”字言被求助者的冷淡,微讽之意存焉。这两个字的三次使用,每一次都使流民的痛苦之状加深一步,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应当说明,诗中所写,并无真的要依人为活之意,只是要抒发困穷流落之情。从起兴到复迭,从字句的变换到重复,都具有一唱三叹的作用,流露出吐不尽的愁与怨,感人至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