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渐渐之石,
维其高矣。
山川悠远,
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
不皇朝矣。
(高、劳、朝,宵部。)
渐渐之石,
维其卒矣。
山川悠远,
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
不皇出矣。
(卒、没、出,脂部。)
有豕白蹢,
烝涉波矣。
月离于毕,(鲁离作丽。)
俾滂沱矣。(鲁俾作比。)
武人东征,
不皇他矣。
(波、沱、他,歌部。)
〔译文〕
岩石峻峭,它是那样的高险呀。山长水阔,行军是那样的辛劳呀。将士们东征去,连一个空闲的早上也没有呀。
岩石峻峭,它是那样的高巅呀。山长水阔,征途哪儿才是终点呀?将士们东征去,没空儿想到脱出危险的时候呀。
白蹄子的大肥猪呀,一齐跳进水里去游泳。月亮靠近了毕星,就使得大雨滂沱呀。将士们东征去,别的事情哪有空儿去做呀。
〔评介〕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关于诗之主旨,《毛诗序》云:“《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此说与诗意大致吻合。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古人作诗,务要证实。况此东征,尤关国事,不可不据实直书,以备国史采录。”西周末年,幽王昏庸无道,内忧外患,矛盾重重,为了维护行将崩溃的奴隶主政权,便对外穷兵黩武,征战不息,此诗便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东征将士不堪征途劳苦困顿的情况。朱熹《诗集传》、高亨《诗经今注》和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都共同认识到这一点。
全诗通用赋法,反复描写征途中崇山峻岭的高险形势和大雨滂沱的恶劣天气,以险恶的自然环境来渲染出征役生活的无比艰苦。前面两章主要突出山石的众多和高峻,集中写了“山川悠远”,强调了征途的遥远无边。末章调换笔墨,转写滂沱的大雨。先介绍了大雨前的两种天象。一为“有豕白蹢,烝涉波矣”。一为“月离于毕”。古人传说天将下大雨猪就要下水游泳;月亮靠近毕星也将要下大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猪下水”之解释,恐不能坐实。“豕”,乃指天象中之黑云若豕者,为将雨之兆。《述异记》云:“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侯也”(从《锦绣万花谷前集》一引补)。《太平御览》卷十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唯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豨,三日大雨。”据此,将“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和“月离于毕”同作天象解释较为妥当。这与本诗诗意方合。如果说前面二章侧重于从地面上险峻之高山和无尽之征途来写行军之艰难险阻的话,那么,末章则偏重于从天空中大雨前的兆象来写行军的恶劣气候了。这样描写,就把天地间所有的险恶情况集中而概括地推到了将士们的面前,让他们去受尽人间的所有苦难。由此而加大“刺幽王”的力度。
除了渲染了自然环境的险恶情况外,此诗对紧张的征战情况还作了高度的概括描写。“不皇朝矣”,“不皇出矣”,“不皇他矣”,从没有一个空闲的早上,到顾不上脱险,再到别的什么也顾不上的层层深入的描写,便把《小雅·采薇》中所说的“我戍未定”,“不遑启居”、“一月三捷”的紧张气氛表现出来了,故钟惺《古诗归》云:“三不皇,皆有意。不皇他,更可怜。”收到了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从本诗所写的山川景物和天文现象的逼真情况观之,此诗作者当为亲历东征的将士,属于“劳者歌其事”的作品;就本诗结构、章法与句式观之,颇类《国风》民歌。故此诗亦可作为“西周民风”之一读之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