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一)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二)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三)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四)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五)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薇: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又叫巢菜、野豌豆。  作:长出。止:语气词。  莫:同“暮”,临近终止。  靡:无。  猃狁(xiǎn yǔn):汉之前的匈奴。  不遑(huánɡ):没有闲暇。启:跪,古代坐的一种姿势。居:坐。  刚:硬。  阳:农历十月。  盬(ɡǔ):止息。  孔:很,大。疚:内心痛苦。 来:归来。  尔:花盛貌。维:语助词。  常:棠棣。华:花。  路:同“辂(lù)”:大车。  业业:高大貌。  骙(kuí)骙:强壮貌。  君子:将官。  小人:士兵。腓(féi):隐藏。  翼翼:行列整齐貌。  象弭(mǐ):象牙镶饰的弓。鱼服:沙鱼皮作的箭袋。  棘:急。  思:语助词。  迟迟:缓缓。

〔鉴赏〕 《雅》为西周朝廷直接治理的区域王畿的诗歌、乐曲,多为西周初年作品。它由《小雅》和《大雅》两部分组成。

《采薇》出自《小雅》,是记载普通士兵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经历的著名诗篇。在汉代之前,中原政权一直饱受匈奴侵犯之苦,多少边塞家庭惨遭杀戮,多少内地百姓忍受骨肉分离之痛。《汉书·匈奴传》记载: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毛诗序》认为此诗当作于文王之时,当时周“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如果这一说话属实的话,其创作年代约在前11世纪。思乡构成军旅题材的永恒主题,本诗中的主人公思乡中带有感伤,但感伤而未绝望,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全诗共六章,前三章主要表达思乡之情以及戍边之苦。第一章以“采薇”起兴,运用复沓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咏唱。朱熹的《诗集传》中说“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此言至当。回想薇菜新芽刚刚长出,自己收拾行囊远离家乡,而今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离开依依难舍的家园,别离牵肠挂肚的亲人,来到这北国不毛之地,居无定所,寝食难安,条件极其艰苦,士兵甚至不得不“采薇以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谁造成的?但他们并未怨天尤人,“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愤怒的火焰、满腔的仇恨,都指向这外来的侵略者。有人说“小雅怨悱而不怒”,《采薇》中的怨气、怒气是有的,但矛头向外而非对内。第二、三章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更为急切,时间上由“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薇菜从刚破土的嫩芽,到幼苗长成、叶茎变硬,在北方戍守也经历了春、夏、秋、冬的更替,诗人的笔触轻轻荡开杀伐的惨烈,“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忧心如焚、归心似箭,而战场生活条件的艰苦,更加剧了对家乡温暖生活的向往与思念。而久在他乡,父母兄弟、妻子儿女还好吗?自己戍守不定,谁又能够去探听一下家乡的平安呢?更何况征战不休,自己也是朝不保夕,随时都有命丧沙场的危险。“忧心孔疚”,这满腹的思念、愁苦、忧伤何时是个尽头?这一切又怎能排遣?

接下来以设问起兴,“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刚才的忧郁情绪一扫而去,主人公自觉地意识到自己首先是个战士,真正的战士就不应被儿女情长所压倒,而应当如棠棣之花般盛开的轰轰烈烈。第四、五两章诗人浓笔重彩描写我方战车之高大、战马之雄壮、阵势之齐整、士气之昂扬。“一月三捷”,不但表明将帅指挥的英明、士兵的勇敢,还道出了双方战况的惨烈。我方虽然多次取胜,但敌军仍未遭到重创,随时都可能来进犯,全军将士仍保持着高度警惕。从对我方的描述可以看出,主人公对击退敌人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在最后一章中,战争虽未结束,而“我”的使命已经完成,终于能够踏上回乡的旅程。然而一路感受到的不是即将见到亲人的喜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回忆,也是对第一章“薇亦作止”的呼应。春季柳枝舞动、微风拂面的时候离开家乡,而今踏上归程,却是“雨雪霏霏”,路漫漫其道远,雪飘飘道难行,加上又渴又饿,不禁悲从中来,以前的种种感伤、种种愁苦、种种挂念,这时候一起袭来。兵营中忍饥挨饿、战场上拼命厮杀,主人公只是“忧”、“疚”,现在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松懈下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如果我一旦命丧他乡,谁来送信,谁来抚慰年迈的双亲、哭啼的妻儿?“我”终于回来了,可家中怎样了?冬天到了,父母妻儿吃得饱、穿得暖吗?无边的忧虑、无助感占据了整个心灵。而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不禁让人泪水无声地滴落。

《采薇》一诗最大的特色,是以一位普通士兵的口吻真实地讲述了戍边、征战、返乡的全过程,尤其把整个过程中他所思所想用富有层次感的语言呈现出来。每章第一句,不但交待了季节的转换,而且为全章情感奠定了基调。诗中对北方边塞生活、战争的描绘,使其成为我国边塞诗的鼻祖。其次本诗在写景上很有特色,尤其第六章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历来为人所称颂。谢玄认为这四句在整部《诗经》中最值得称道。清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也认为这一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是全诗最为出彩之处。正如王夫之所说,这些诗句开创了古典诗歌“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优良传统,表明古代诗人在营造优美的意境、构思富有想像力的意象上具有无比旺盛的创造力。

另外在句式、格律以及遣词用韵上本诗也是极为成功的。前三章起兴的句子,均采用一唱三叹的复沓形式,而且重复中有变化,不但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而且自然地交代出时间的变化,扩大了诗句的容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诗中写景状物的一些词语,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佳句。刘勰在《物色》篇中指出,“‘依依’尽杨柳之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不但刘勰之前千余年无可更易,他之后千余年也找不到比这更精当的了。应该说,就边塞诗的创作、意境的营造以及词句的锤炼而言,这首诗对古典诗词,甚至当代文学,都称得上是无尽的宝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