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色平远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树色平远图

北宋·郭熙作

绢本水墨

纵三五·九厘米

横一○四.八厘米

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是图卷后有赵孟頫、柯九思等元人文和题跋,其中柯九思有诗云:

郭熙笔法出营丘(李成),古木空亭老更幽。

记得溪桥曾访隐,斜阳澹澹远山秋。

此七言诗点示了图意境界。

树色平远图

《树色平远图》以“自近山而望远山”的空间布局,写晚秋意境。画面左实右虚,萧疏与充实对照,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景象。图卷“形”和“意”结合得十分完美。“法”的运用仅仅是表达意境的手段,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正是其成功之处。一、左段陂陀斜向的布置成为空间连续的基本间架,土坡上冈阜顶端有凉亭坐落,俨若深居,和丛木偃仰疏朗有机地组成生动突兀的主体。树柯“鹿角”、“蟹爪”相间,体姿皆呈离奇盘曲之状。而山石均为圆弧造型,用简洁的中锋笔道勾取,石纹甚稀。勾笔结合浓淡墨渲染,线面相协,以现实性较强、近深远淡、空间摆布来形成黑白整体结构,予人以亲切的审美感受。这段是全卷的重点部分。左下角有小桥横架以连贯左右景物,其中小人物点缀颇感生动,幽亭中有一人观景,小桥上有士人缓步,书童相伴,与渐远小径深处赶驴人相呼应……图中人物点点,似乎是流淌在画面上变幻节奏的“音符”,平添了生活情趣。二、右半段布置虚略清旷,河面上有小舟荡漾,一群野凫掠过水面打破了清幽的气氛。远山表现极少皴笔,只在山脉层次交搭处,勾以小树,用水墨简笔点叶,疏朗的笔调与左段稠密的布置形成黑白显豁的节奏变化。

这张图卷体现出郭熙“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林泉高致·画意》)的作画主张。他善于观察和捕捉自然界生动的韵致,组成视觉语言。画面虽没有层峦耸峙、云烟出没等丘壑变化,但能以平中求奇、静中寓动来构成诱人的意境。此图画法和他晚年的《窠石平远图》同是平远布局,而“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表现手法却不相类,突出的一点在于充分发挥了淡墨画法来展示纵深空间,图中树木、山石、土坡、沙岸等“树秀石润”,大都将没骨和勾勒结合为水墨一次完成,基本上不用积墨方法。记载中称李成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擅以淡墨写迷濛之景,有梦幻一样的效果,在这张图卷中看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郭熙总结运墨有淡墨、浓墨、焦墨、宿墨等六种(《林泉高致·画诀》),并讲到“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林泉高致·山水训》)。《树色平远图》以灵动洒脱的笔法,淡润明洁的墨法来强化现实的“幽情美趣”,以烘染见长,显示了郭熙画法的多样性。正如柯诗中所谓“斜阳澹澹远山秋”情趣,均和淡墨色调的运用相关。

郭熙认为画画应“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林泉高致·山水训》)。因为不同艺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本是以相互依存为条件的。《树色平远图》中虽可见“笔法出营丘”的笔墨技法,但中远景(右半段)水气浮漾、薄雾轻笼的水墨渲染,也可以明显感受到兼取“淡墨轻岚”的江南画派韵姿。图卷体现了郭熙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同上),全方位、多角度、灵动性、不固定一处观察自然景物的空间意识,其处理空间的理论观念对山水画发展有相当影响。

此卷无款识,画幅中上方有“宣和中秘”朱文长印,可知此图曾为宣和内府珍藏,其他尚有乾隆、宣统等清内府多方鉴藏印。图见《庚子销夏记》等书著录。后香港张文奎售予纽约顾洛阜,遂流出海外。原迹上绢本已有数处破残痕,但大体无碍物象。从拖尾赵孟頫的题跋看,赵氏《双松平远图》风格渊源似有受《树色平远图》影响之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