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鹅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芙蓉鹅图

明·孙隆作

绢本设色

纵一六○厘米

横八三.七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图上池塘坡岸,画面的下部,描绘一只大鹅,昂首望前,作欲扑水状。上部湖石一角,掩映着数茎芦草,芙蓉一丛。在技法上,大鹅用淡墨线勾勒出轮廓羽毛,淡墨渲染出花色,朱棕赭石填染嘴和脚,造型严正,笔致工细。坡岸用破笔淡墨横扫,趁其欲干未干时,随手点出杂草,一次画成,表达出一种潮湿荒率之趣。湖石先用赭石打底,再以浓淡墨色渍出,然后用断断续续的重墨稍稍勾出轮廓,表现出湖石的凹凸明暗,玲珑剔透。芦草和芙蓉,用纯色或稍加淡墨点簇,重点勾几片叶脉,逸笔草草,不拘形似,得天然之妙。整个画面、主体的鹅与衬托的背景,在用笔的工细与写意、造型的紧密与宽脱上,形成鲜明对比,画法清新,在明代画坛尤其是宫廷绘画中,别树一帜。

芙蓉鹅图

孙隆(又作孙龙)在宣德年间(1426—1435)曾经充当宫廷画家,工画禽鱼草虫,全以彩色渲染,被人们称为得徐崇嗣“没骨图”法。所谓“没骨图”法,按沈括《梦溪笔谈》上的说法,是徐熙的孙子徐崇嗣所创,他为了挤进宫廷画院,改变自己的家风,而去仿效诸黄(筌父子)体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得到与诸黄不相上下的效果。这种画法到底怎么样,用不用墨,是偶然性的,还是形成了一定的格式和派别,在北宋后期就发生了争论,其说不一。说孙隆得徐崇嗣“没骨图”法,其实是人们的一种“假借”的“美誉”,其根据是孙隆在画花鸟草虫的时候,不用墨线勾勒,纯以色彩或色墨混合为之。这种画法的渊源,应当说是宋、元以来水墨写意花鸟画技法的发展和变异,是孙隆本人的一种创造。

本幅无款,有“孙隆图书”、“金门侍御”、“开国忠敏侯孙”等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