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松平远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双松平远图

元·赵孟頫作

纸本墨笔

纵二六.九厘米

横一○七.四厘米

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这幅墨笔山水无年款,右上角自题“子昂戏作双松平远”,是画题出处。卷尾有题字:“仆自幼小学书之余,时时戏弄小笔,然于山水独不能工。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诸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范辈出,皆与近世笔意辽绝。仆所作者虽未敢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画手,则自谓少异耳。因野云求画,故书其末。孟頫。”这段简短的题字表露了作者的旨趣、对师承的向往,及与“近世”(指南宋)画派在审美理想上的差异。

《双松平远图》淡逸高古,意境清旷,是赵氏取鉴李成、郭熙画法脱化而来,一变前人工整刻画之体而有所发展的重要作品,它最大的特点在于简括。赵氏用富有灵动、行草书意化的笔,“以意为之”,达到既状物又抒情的效果,无论在创作方法、审美意识,还是笔墨运用上都有新的开拓。

《双松平远图》在空间结构上以石坡平冈为前景,与远山相对应,中为水域,有一小舟,一开一合,开倪瓒“一河两岸”式的格局。而前景右端以“双松”为“支点”,以“平远”的视线来构成画面框架。双松屹立作“耸拔凌亭”之态为近处主体。从书意化这点讲,最能体现赵氏书艺特点的是行草,这在此图石法上表现尤为明显。石法运笔疏放,勾擦相间,以擦代皴,杂以飞白,全如书法,枯松中显浑朴。用笔干湿互用,尽侧锋配合之变。沙碛水际皆用尖笔斜拖画法,极富书意情趣。简率枯淡往往有无韵之嫌,但赵氏是韵在笔而不在墨。后人谓赵“间作勾勒一法,如飞帛书者,虚中取实,以势为之”。《双松平远图》正是以行书一类笔意打破了宋人刻画谨严的手法,树石笔骨清劲、尖细秀润的韵致变易了前代刚劲粗豪的勾斫法,干湿、浓淡、轻重、徐疾等不同类型线条的组合,创造了恬静幽闲的境界,这是赵氏对“近世”墨化较甚审美画格的挑战。赵氏这种简括框廓的画法,文人写意情味较浓,以此冲击南宋末期定型化、程式化院体山水的视觉定式,拉开了“图式规范”的审美“心理距离”。黄宾虹论画云:“纵观宋元名画,因悟由繁入简之趣。”赵氏自己讲,“吾所作画,似乎简率”。从此图看,其“简”主要表现在强化了笔线书意化的概括功能,物象再现趋向抽象化,从而开启了新的审美气格。

从《双松平远图》意境的创造、书意化传达情意的手段,可以看到那时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审美观念的改变。其具体表现为:由重绘画主题转变到强调绘画形式,讲究笔墨的自娱性,追求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由写实转变到写意,来拓展中国传统思维中的象征、意向;由繁密纤细变为简略率意;由侧重叙事性发展到强调抒情性;由重理念、重境界、重物趣发展到重情怀、重心象、重意趣;由重墨块、重纵深的三维空间而趋向线性平面二度空间的和谐等。这种要求作品“写其意,得其韵”,以及“画不在形似,贵在笔墨”的品评标准,突破了原来的艺术思维的方式,从而丰富发展了中国绘画的风格,启迪了元代绘画风貌的形成。此作正是赵氏技法演变、开元季一代新风的重要佐证。

图上有印二十四方:“赵氏子昂”、“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黔宁王子孙永保之”、“宜子孙”、“长宜子孙”、“杨氏法书名画”、“杨遵之印”、“全无俗气”、“妙不可言”、“乾隆鉴赏”、“区斋珍藏”、“清白珍玩”、“超凡绝俗”、“谭敬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秘晋斋印章”、“王季迁氏审定真迹”等。

双松平远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