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松风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万壑松风图

南宋·李唐作

绢本 (双拼) 浅设色

纵一八八.七厘米

横一三九.八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唐是位山水、人物、花鸟俱精的全能画家,北宋末,为宣和画院待诏。北宋亡,他带着在太行山收为弟子的萧照等人南渡到临安(今浙江杭州)。他对南宋之偏安怀有矛盾心理,迟迟不去画院,只在临安市上隐名卖画,识者寥寥,境况困苦,曾作一诗:“云里烟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此诗见于明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但元关汉卿《望江亭》也引此诗,前两句为“雨里孤村雪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后来被太尉邵宏渊发现了,惊呼:“这是李唐么?”立即向宋高宗赵构推荐,才重入画院,那时他已是八十老翁,从此声誉日隆。李唐的笔墨技巧刚劲犀利,气象雄峻,出笔力量万钧,画山画石,瘦硬而有棱角,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豪亢、纵放、简括、劲硬的新风格。李唐对山水画的变革创新,使他成为一代宗师。李澄叟在《画山水诀》中,提到李唐、萧照时说:“近古名人作山水居其品者,亦自不少……惟李、萧二公变体一出,悦然超于古今,简淡急速,宜乎神品矣!”李唐的画主要是继承荆浩、关仝、范宽而达到了“又一变”,这一“变”,对后代影响久远。

李唐山水画初法李思训,擅作青绿设色,其《长夏江寺图》敷有浓重的石青石绿,“以泥金点苔,尤为奇创”(《西陂类稿》),宋高宗曾在卷上题句赞誉“李唐可比李思训”。但他影响南宋一代的不是青绿山水,而是水墨山水画,其代表性作品之一为《万壑松风图》。

此图作于北宋宣和甲辰(1124),隶书落款在一座尖耸的远峰里:“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乃是南渡前的作品。此图经宋内府、贾似道、明内府及梁清标等递藏,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收藏印记有“乾卦”(半印)、“悦生”(瓢印)、“司印”(半印)、梁清标收藏印三、清嘉庆诸玺等。

《万壑松风图》,山石巉岩,峰崖峻险,从山麓至山巅,长松葱翠,迤逦万重,山腰间白云缭绕,岚气若动若静,远处飞瀑两挂,珠垂一脉,喷云而下,近处乱石跳珠,水流奔腾,画水全用线条,力沉气猛,极见功力。全图章法采顶天立地式,显得雄浑森严,气壮山河,而奔流夺路,飞崖喷壑,平添了不少生动之趣。

万壑松风图

此图山石皴法,高度融会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在下端松根外露的坡石间,用峭刻的小斫笔、短条、长钉皴,还夹杂着刮铁皴与豆瓣皴。石头正面,用钉头皴斫出,于是石分四面,既显示岩石的纹理结构,更画出了石体的重量。对于主峰,作者更使出浑身解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为了画出由中部到下端石体倒悬的层层凹凸,以及石皮的斑剥风化,李唐主要使用他所首创的马牙皴;从而显出整座主峰端庄伟岸、巍然傲踞的雄姿。运笔路数变化多端,细劲中别具突兀的气势,蔚然形成一家之体。近人贺天健曾说:“我们可以想见,李唐画《万壑松风图》的主峰,在运笔时画纸要上下左右不断移动方向。”这话不无参考价值。此外,在图中似可窥见李唐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形和萌芽,这两种皴法给后来的马远、夏圭、萧照等启迪了宽广的法门;而明代戴进、吴伟、周臣、唐寅等也或多或少、或枝或叶地遥接了李唐的衣钵。李唐的画生机勃勃,到现代还在起作用,绝非“及身而止”。

元四家之一的吴镇认为,“南渡画院中人固多,而唯李晞古(唐)为最佳”,因为他是“体格俱备”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