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欣赏·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我在西双版纳的美妙如画的土地上,幸运地遇到了一次真正的蝴蝶会。

很多人听说过云南大理蝴蝶泉的蝴蝶会。三百多年前,有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许多来到大理的旅客都要设法去观赏一下这个人间奇景。可惜蝴蝶会有时间限制,游客难于恰巧在那个时间来到蝴蝶泉边。就是徐霞客也没有亲眼看见蝴蝶会的盛况。他去早了一个月,蝴蝶树还没有开花,他只能折下一根枝条,惆怅而去。游记中关于蝴蝶会的盛况是他根据别人的叙述写下来的。

我在七八年前也探访过一次蝴蝶泉。我去晚了几天,但是我的运气比徐霞客好些,看到了蝴蝶会的尾声。在一泓清澈如镜的泉水旁边,环绕着一株枝叶婆娑的大树,成百的彩色缤纷的蝴蝶正在翩翩飞舞,衬着水中的倒影,确实是非常地美。以后我也曾遇见过看到蝴蝶盛会的人,听他们的描述,比起记载或传说中的盛况来也已经大有逊色了。

其实蝴蝶会并不是大理地方所独有。清朝乾隆年间,张泓的《滇南新语》中就记载着昆明城内圆通山的蝴蝶会:

每岁孟夏,蛱蝶千百万会飞此山,屋树岩壑皆满。有大如轮、小于钱者。翩翻随风,缤纷五彩,锦色烂然。集必三日始去,究不知其去来之何从也。余目睹其呈奇不爽者盖两载。

这记载离现在已有二百年,现在的昆明居民恐怕很少有人听说过这回事了。

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昆明的蝴蝶会已经绝迹,大理的蝴蝶会也在衰落,也许都是由于居民繁庶,游人众多的缘故。在交通不如昆明、大理便利,游人不大走到的地方,也许还可以遇到这种奇妙的景象吧。

这个设想被我不久以前在西双版纳旅途中的一次意外的奇遇证实了。

西双版纳的气候四季如春,然而春天仍然是最美好的季节。正是在春天,在傣族的泼水节的前夕,我们来到了被称为西双版纳的一颗“绿宝石”的橄榄坝。当我们从澜沧江的小船踏上这片土地时,立刻觉得好像来到了一个天然的热带大花园。到处是浓荫匝地,繁花似锦。走在村寨之间的小径上,就好像是走在精心修建起来的林荫路上一样,只有从浓密的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太阳的点点金光。

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作了一次旅行。这里的村寨不是许多人家聚集在一起,而是稀疏地分散在林海中间。每一幢竹楼周围都是丰饶的果树园。家家户户的庭前屋后都生长着枝叶挺拔的椰子树和槟榔树,绿荫盖地的芒果树和荔枝树。人们种着果实累累的香蕉作篱笆,用香气馥郁的夜来香树作围墙。被果实压弯了的柚子树枝条敲打着竹楼的屋檐,长在枝丫间的菠萝蜜散发着醉人的浓香。

访问的终点是背倚江岸,紧密相连的两个村寨——曼厅和曼扎。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然后怀着满足的心情踏上了归途。我们走的是来时的路,仍然是那条浓荫遮天的林中小径。透过树间的空隙,有时可以看到平整的田畴;在村寨的边沿,在巨人般的贝叶林和菩提林的荫蔽下,佛寺的屋顶和金塔闪出耀眼的金光。

一切都和来时一样,可是又觉得有点不一样。原来多了一群旅伴——成群的蝴蝶。在花丛中,在枝叶间,到处都有三五成群的彩色蝴蝶迎风飞舞;有的在树丛中盘旋逗留,有的却随着人们行进。开始,我们也不以为奇。这里的蝴蝶本来很多,人们早已把蝴蝶看作是西双版纳的美妙景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可是这一次我们越来越觉得所遇到的景象不寻常。蝴蝶一群群从树林中飞出来,越聚越多,结队跟着我们前进。它们上下翻飞,扇动着彩色的翅膀,闪得人眼花缭乱。有时候,大群的蝴蝶堵住了道路,我们不得不用树枝把它们赶开。

就这样,走了大约五里路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在一片贝叶树林的边上,一块草坪的中间,有一株高大的菩提树,它的向四面伸张的枝条和茂密的树叶像一把大伞似的遮盖着整个草坪。在草坪中央几方丈的地面上,聚集着数不清的蝴蝶,仿佛是一座五色缤纷的花坛。它们互相拥挤着,攀附着,重叠着;新的蝴蝶群不断地加进来,体积不断地扩大。这些蝴蝶大多数属于一种,翅膀的背面嫩绿色,停在地面就像一片绿草,翅膀的正面却是金黄色,上面带着一些花纹,飞动时就像是朵朵金花。在它们的密集的队伍中间,飞舞着少数巨大的黑底红花身带飘带的大木蝶,仿佛是有意来作点缀。一刹那间,我们好像是走进了童话世界: 在我们的眼前,在我们的周围,在美丽的自然景色的中间,到处是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的蝴蝶;蝴蝶密集到这样的程度,我们随便伸手就可以捉到几只。我们向蝶群中间投掷树枝,它们立刻向天空飞散,但是不到一分钟又集合到草地上来:我们简直无法干扰它们的盛会。在周围的天空中,雪花似的飞散着密密的蝶粉,同树林中飘来的菩提花香和别的花香混和在一起,散发着一种扑鼻的浓香。

面对着这自然界的奇景,我们个个目瞪口呆。站在千万只飞舞的蝴蝶当中,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了。然而我们长久地观赏着,赞叹着,简直不想走开。这时候,我想起大理的蝴蝶泉,也想起了人们因为那儿的蝴蝶越来越少而发出的慨叹。我要告诉他们,祖国的江山是如此多娇,随处都可以发现迷人的美景,在一个地方失去的东西会在更多的地方找到。



(原载1961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赏析】

朋友,你到过澜沧江么?你看到过蝴蝶的盛会么?如果没有的话,就请读一读《澜沧江边的蝴蝶会》这篇优美的散文吧。这篇散文以洋溢着诗情的精美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次作者亲眼目睹的难逢难遇的蝴蝶盛会,赞颂了祖国江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感情。

文章一开头,作者开门见山写“我在西双版纳美妙如画的土地上,幸运地遇到了一次真正的蝴蝶会。”为什么说是“幸运”,又为什么说是“真正”的呢?作者把笔宕开,从远处着笔,介绍大理的蝴蝶会和昆明的蝴蝶会。先引述明代徐霞客游记中描述的大理蝴蝶会的盛况,向读者介绍蝴蝶会优美的景象,接着又追忆了“七八年前”见到蝴蝶会“尾声”的情景,说明大理蝴蝶会正在衰弱。又引述前人关于昆明蝴蝶会的记载,再次展示蝴蝶会的瑰丽景象,并感叹它的绝迹,给人一种惋惜之感。接着又提出“也许还可以遇到这种奇妙的景象吧”一句,又给人一种希望,使文章曲曲折折,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然后,作者巧妙地写道: “这个设想被我不久以前在西双版纳旅途中的一次意外的奇遇证实了。”这样,前面提到的“幸运”就有了着落。

按理应描绘绚丽多姿的蝴蝶盛会了。作者却又把笔宕开,写尽了西双版纳奇异的自然景色: 长春的四季、永不凋敝的植物,永不休止地鸣啭的百鸟,精巧的傣族竹楼,佛寺高大的金塔,秾丽的热带密林,等等。等作者把西双版纳的奇丽风光铺叙得淋漓尽致后,方才转过来描绘奇特的蝴蝶会。

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作者是按“我”的游览路线为序,通过“我”的目光,向读者展示蝴蝶会的奇观和祖国边疆的旖旎风光。

文章在重彩浓墨地描绘了澜沧江边的蝴蝶盛会,从而紧扣前面的“真正” 之后,才得出一个统领全文的、具有深刻哲理的结论:“祖国的江山是如此之娇,随处都可以发现迷人的美景,在一个地方失去的东西会在更多的地方找到。”既干净又利落,同时使人回味无穷,引人深思。

由此可见,这篇散文是以写蝴蝶会歌颂祖国为线索的。文章先写大理、昆明蝴蝶会全是铺垫、陪衬,着重是写澜沧江边的一次蝴蝶会,而写蝴蝶会又是以风景优美的西双版纳作为自然背景,烘托出这次见过的蝴蝶会之美。整篇文章把上下几百年,纵横几百里的事有机地串连起来,使其散而不乱,杂而有章,闪发出熠熠的光彩。

《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重彩描绘的是澜沧江边的蝴蝶盛会的情况,既是盛会,必定奇妙异常。作者抓住一个“奇”字来写。“人间奇观”、“自然奇景”、“奇花异卉”、“奇妙景象”、“奇怪的植物”、“奇异的景色”、“奇丽的风光”、“奇特的景象”等。全文竟有十多处的“奇”,读后确也感到新奇无比,其言不欺。

写澜沧江边的蝴蝶盛会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作者调动了多种的表现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侧面来展示这“真正”的蝴蝶盛会的。

盛会,那么蝴蝶必然很多很多,文章从成群结队、堵住道路、密密匝匝、重重叠叠、数不清、随便伸手就可捉到几只等方面显示蝶的多。蝴蝶的美,文章又是从色彩、动态和静态三方面来表现的。五色缤纷、嫩绿、金黄、带花纹、黑底红花是写蝶的色彩。聚集时仿佛是一座花坛,停在地面像一片绿草。这是用比喻的句式写蝶的静态美。扇动着彩色的翅膀,飞动时像朵朵金花,这是写蝶的动态美。又写蝶群跟随行人几里路、互相拥挤、攀附重迭、无法干扰,“在周围天空中,雪花似的飞散着密密的蝶粉”,“散发着一种扑鼻的浓香” 等方面勾画出蝶之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通过渲染、夸张、想象,使所描绘的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显得那样的形象、具体、生动、传神。作者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

(沈其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