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初中文言文阅读|注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课文导读

杜甫 (712—770), 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原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河南巩县 (今巩义市)。 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 自称 “少陵野老”。 20岁左右出游吴越、 齐赵等地, 在洛阳与李白结下深厚情谊。 大历三年 (768), 乘舟出三峡, 沿江东下, 漂泊两湖之间, 不幸在湘江旅途的一条小船上悄然离世, 终年59岁。

杜甫早年仕途失意。 安史之乱后, 被授为左拾遗, 后升官入蜀, 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 因此后人又称他 “杜工部”。

杜甫的歌立足于现实, 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被人们称为 “诗史”。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 语言瑰丽精确, 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 在文学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杜甫则被后世尊为 “诗圣”。 他的诗作现存1400多首, 有 《杜工部集》。

杜甫的 《望岳》 共有三首, 分咏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 (736—740) 间, 杜甫在齐、 赵 (现在山东、 河北一带) 漫游。 这是他生平最快意的一个时期, 诗人至齐 (今山东北部) 仰望雄伟的泰山(当时他还没有登过泰山), 写出了这首传世名作。

本诗选自 《杜诗详注》, 是一首古体诗。 全诗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 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全诗可分为两层, 紧紧围绕着一个 “望” 字, 由远而近, 由早至暮, 由现在到将来来写。

前两联为第一层, 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所见。 古代泰山位于齐、 鲁两国之间, 其北为齐, 其南为鲁, 齐、 鲁之 “青”, 正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泰山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未了”, 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 诗人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 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 诗人采用虚笔, 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 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 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映。 下句用实笔写泰山的高大, “割” 字炼得极好, 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层, 也写了泰山景物, 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 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 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 层出不穷; 又极幽深, 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然后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顺理成章地写出了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诗人要攀登上泰山的极顶, 也要攀登上人生的顶峰!

课文注译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

造化(3)(4)神秀(5),阴阳割(6)昏晓(7)

荡胸(8)生曾云(9),决眦(10)入归鸟。

会当(11)(12)绝顶,一览众山小(13)



(1) 〔岱宗夫如何〕 岱, 泰山的别称。 宗, 泰山为吴越之首, 为诸山所宗。 夫, 语气词, 无实在意义。 如何,怎么样。 (2) 〔未了〕 不尽。 (3) 〔造化〕 大自然。 (4) 〔钟〕 聚集。 (5) 〔神秀〕 神气秀丽的景色, 形容词作名词。 (6) 〔割〕 划分。 (7) 〔昏晓〕 昏暗与明亮。 (8) 〔荡胸〕 心胸涤荡。 (9) 〔曾云〕 云气层叠。 曾, 通“层”。 (10) 〔眦〕 眼角。 (11) 〔会当〕 一定要。 (12) 〔凌〕 登。 (13) 〔小〕 认为……小。

问题与探究

1. 全诗没有一个 “望” 字, 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联系全诗, 试做具体分析。

2. 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就这一点, 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发。

文章链接

八阵图



杜甫



功盖(2)三分国(3)

名成八阵图。

江流(4)石不转,

遗恨(5)失吞吴(6)

注释:

(1) 〔八阵图〕 由八种阵势组成的操练图形, 诸葛亮曾用此阵大获全胜。 (2) 〔盖〕 超过。 (3) 〔三分国〕 指天下三分为魏、 蜀、 吴三国。 (4) 〔流〕 冲击。 (5) 〔遗恨〕 遗憾, 抱恨。 (6) 〔失吞吴〕讨伐吴国的失误。

译文:

三分天下建立盖世功勋,

布八阵图名扬天下。

江水冲击, 大石岿然不动,

(因未能阻止刘备) 讨伐吴国的失策而遗恨千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