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怀古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处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这个“点”既可以是某处遗迹,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也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从怀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怀古诗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从抒发情感的角度来看,怀古诗一是寄托个人境遇;二是借古讽今,忧国伤时;三是感慨人世无常。

创作怀古诗词,要求作者根据史实,对所咏之史之事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如能道人所未道,推陈出新,则为最佳。

在这里特别说明的是,作怀古诗,诗中必须有一句诗落在实处。不然不能在诗标题中注明“怀古”二字。下面我们便详细讲怀古诗的作法:

(1)即景感怀法。看到情景,直抒胸臆。例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诗为诗人游历武侯祠见到的情景,引发了他的感概:春色虽好而斯人已逝,鞠躬尽瘁而功业未果,不由人扼腕叹惜。另外,本诗颈联便为写实: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为蜀汉鞠躬尽瘁之伟;又写诸葛亮辅佐两朝,匡济天下之才。诗人在寄托对诸葛亮的哀思的同时,又何尝不是感叹自己空有抱负而不能一展宏才呢?

(2)忆事感怀法。忆起古事,直抒胸臆。例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舟,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此诗前两联回顾史实,以晋王浚率兵沿江东下讨伐东吴这一史实为题,抒发自己对朝代更替无常的历史沧桑感和对时势的忧思。

(3)全篇议论法。整篇皆用议论,这种纯用赋的手法咏史怀古并多见。例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本诗又名《和蕃》,传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又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首诗全篇都是用议论来表达作者对明妃和亲这一史实的看法的。

(4)先叙后议法。先叙述史实而后议论。例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的开头以折戟写起。自然引起对这段历史结局的议论:当初如果东风不助周瑜,火烧赤壁的历史将会被改写,那孙策的妻子大乔和周瑜的妻子小乔便很可能会被曹操掳去禁闭在铜雀台上供他享乐了。此诗写于风雨飘摇的晚唐,诗人沉浸于深沉的无法排遣的忧伤之中,只能发出怀古伤今的无奈和哀怨的感叹:如果没有类似“赤壁东风”降临,大唐帝国则不会崩溃吗?

(5)叙议交叉法。这是将叙事、议论、写景等多种手法在同一首诗词中交替运用的咏史创作方法。这几种手法究竟谁先谁后并无定例。例如温庭筠《过陈琳墓》:“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本诗首联叙事,首句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寓含作者欣羡与尊崇之情。次句正面点题,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颔联议论,写出了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颈联又写景,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尾联又回到叙述,文章无用,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使人不胜感慨。这首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则是诗人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