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近代江西诗词
清代后期的江西诗人在创作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家国之痛”这个主旨,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中国历代爱国诗人创作的传统主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和表面化,爱国文人感时伤世,将社会的突变和国家的贫弱、屈辱及民众的水深火热纳入文学创作,用艺术的方法展现对“家国之痛”的忧思。
尽管创作主旨相同,但在江西诗人的作品中这个主题又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黄爵滋目睹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对时局的忧虑的表达显得比较直率,因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会展现出一种动辄“言关天下,以诗言志”的经世风气和“凡有艰巨君其先”的有为朝士坐言起行的风采,故而在清代道咸诗坛的诗人群体中,黄爵滋与林则徐、陶澍等被称为“经世派”。高心夔身处时代与黄爵滋大致相同,但是他在表达对时局国运民生的关照时,显得言微意深。陈三立与文廷式都经历过戊戌变法,陈三立还目睹了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的河山,所以在他们二位的创作中,“家国之痛”的主旨中还融入了更多的个人的精神痛苦。陈三立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选择了“遗老”的身份,拒不参加当时政界的任何活动,成为所谓的“神州袖手人”;日军占领北平后,陈三立终日忧愤,病重,拒不服药,绝食五天后,于1937年9月14日气绝而逝。文廷式在变法失败后,被革职驱逐出京,此后一直东奔西走,终因壮志难酬,在抑郁苦闷中与世长辞。
在创作思想上,黄爵滋不满意当时脱离现实的平庸诗风,表现出要求改革诗风的意向,主张诗歌要有真实的内容。高心夔是湖湘诗派的主要作者之一,虽然创作倾向上取法汉魏六朝,反对宋诗,以拟古、学古为主,但是他能把诗歌创作同时代进步联系起来,表现出突破因循守旧的倾向。在曾国藩的大力提倡下,推崇宋诗尤其是黄庭坚诗的“宋诗运动”成为清末诗坛创作的一股风气。而陈三立就是尊崇宋诗的同光体中“江西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同光体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初学韩愈,后师黄庭坚,好用僻典冷字、险韵拗句,风格枯涩瘦硬,自成“生涩奥衍”一派。文廷式被称为清末的词坛巨匠,中年以后的他在创作上主张步武苏辛,多元并融,其词学宗尚与以“清季四大家”为中坚的临桂词派卓然相异,自成一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