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诗词·赣西北诗词·黄庭坚·诗学主张
黄庭坚之所以被奉为“江西诗派”的宗主,首先是因为他一系列独到的、系统的诗学主张,这对同时及后世诗人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一,强调人格修养对诗歌境界的影响。黄庭坚《与洪甥驹父书》云:
君子之事亲,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文章直是太仓之一稊米尔。[1]
黄庭坚认为,与事功相比较,文章只能列于第二位。其《次韵杨明叔四首序》又云:
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2]
这种“道”,体现于作品就是其思想内容,也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作家身上就内化为他的品格修养、精神境界。黄庭坚往往将“道”概括为“孝友忠信”,称之为“根本”,认为只有始终不渝地培养这个根本,才能使文学的枝叶茂盛。在黄庭坚的诗文中,常以此诲示后辈学子,如:
学问文章,如甥才气笔力,当求配于古人,勿以贤于流俗遂自足也。然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3]
文章乃其粉泽,要须探其根本。[4]
此事(指文学)要须从治心养性中来,济以学古之功,三月聚粮,可至千里。[5]
其二,重视师法、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成就。黄庭坚是在繁荣的唐诗以及宋代的欧、苏之后出现的作家,丰富的文学遗产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借鉴,“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歌理论应运而生。其《答洪驹父书》云: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6]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对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内涵予以例释:
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又如李翰林曰:“鸟飞不尽暮天碧。”又曰:“青天尽处没孤鸿。”然其病如前所论(指气不长)。山谷作《登达观台》诗曰:“瘦藤拄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界开。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天回。”凡此之类,皆换骨法也……乐天诗曰:“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身。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东坡南中作诗云:“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凡此之类,皆夺胎法也。学者不可不知。[7]
此后,不少诗话当作经典语予以转述:
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8]
(黄庭坚)又云:“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譬如巧女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作锦。”[9]
对此,也有表示强烈不满的,如王若虚《滹南诗话》:
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鲁直好胜,而耻其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夫既已出于前人,纵复加工,要不足贵。虽然,物有同然之理,人有同然之见,语意之间,岂容全不见犯哉?盖昔之作者初不校此,同者不以为嫌,异者不以为夸,随共所自得而尽其所当然而已。至于妙处,不专在于是也。故皆不害为名家,而各传后世,何必如鲁直之措意邪?[10]
其三,勇于创新,自成一家。黄庭坚强调学习前人,其着眼点却在创新,即“以故为新”:
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效种赠丘别十四》)
听它下虎口着,我不为牛后人。(《赠高子勉四首》之三)
王若虚《滹南诗话》论道:
鲁直欲为东坡之迈往而不能,于是高谈句律,旁出样度,务以自立而相抗,然不免居其下也。彼其劳亦甚哉!向使无坡压之,其措意未必至是。[11]
黄庭坚强调创新的核心在于标举“不俗”的诗歌审美境界:
叔夜此诗豪壮清丽,无一点尘俗气。凡学作诗者,不可不成诵在心,想见其人。虽沉于世故者暂,而揽其余芳,便可扑去面上三斗俗尘矣。[12]
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13]
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宁用字不工,不使语俗。[14]
其四,提倡温柔敦厚、“不怨之怨”的诗风。这和黄庭坚在政治上比较超脱,思想上某种程度地受理学影响是分不开的。黄庭坚认为:
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世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15]
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16]
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己不见其人,然则不怨之怨也。[17]
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词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18]
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耳。[19]
注释
[1]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黄庭坚:《山谷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山谷集》卷一九。[4]黄庭坚:《与徐师川书》,《山谷集》别集卷一七。[5]黄庭坚:《与秦少章书》,《山谷集》卷一九。[6]黄庭坚:《山谷集》卷一九。[7]张伯伟:《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8]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第320页。[9]陈善:《扪虱新语》上集卷三,《丛书集成初编》本。[10]王若虚:《滹南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523、524页。[11]王若虚:《滹南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第518页。[12]黄庭坚:《书嵇叔夜诗与侄榎》,《山谷集》别集卷十。[13]黄庭坚:《书嵇叔夜诗与侄榎》,《山谷集》别集卷十。[14]黄庭坚:《题意可诗后》,《山谷集》卷二六。[15]黄庭坚:《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山谷集》卷二六。[16]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山谷集》卷一九。[17]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山谷集》卷一六。[18]黄庭坚:《答王观复书》,《山谷集》卷一九。[19]黄庭坚:《与洪驹父》,《山谷集》外集卷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