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当他举起点燃的炸药包,坚定自若地高呼: “为了新中国,前进!”时,他的英雄形象已走下银幕,进入千千万万观众的心灵深处,永远也不会被抹去。

董存瑞,这是一个生活中真实的英雄人物,也是一个艺术上成功的典型形象。他以独特的个性魅力,为新中国电影人物画廊增添了光彩。由丁洪、赵寰、董晓华编剧郭淮导演的《董存瑞》,是部较完美地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影片。

董存瑞最初出场时, “是个长得虎生生的,带着十足的稚气的少年民兵”,还不满十七岁的他,单纯、固执而又调皮。为了参军,他紧追着赵连长不停地“蘑菇”,得不到允诺时,居然向连长大声发脾气: “你们这个连哪,就是拿八抬大轿请我,我都不来啦!”然而反扫荡结束后,他却再一次虚报年龄,去向赵连长求情。他要求参军的热情可嘉,但动机并不很纯正,主要是羡慕部队能“大打大干,走南闯北,东游西转,又光荣,又体面”。从思想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农民意识。区委书记王平的牺牲给了他很大的教育,使他初步树立了“为人民战斗”的思想观念。也许,作为一个英雄来说,这样的思想起点并不高,但却朴素自然、实实在在,也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境遇。

入伍初期的董存瑞,仍然带着稚气和娇气,他以为仅发给他十发子弹,而别人则“足有二百发”。为此,他感到委屈,竟至激动得不顾纪律约束,在急行军中擅自跑出队列找连长评理。等到搞清事实后,他又感到惭愧。他第一次参加战斗,就一下子打掉了九发子弹,却一无所获。连长批评他,他竟哭了。这些幼稚的行为,表明他是个有革命热情,却又缺乏锻炼的新战士。

党组织的教育和革命战争生活的锻炼,使董存瑞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国民党反动军队疯狂残害解放区人民的罪恶行径,他决心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将一生献给人民的解放事业。还不是党员的董存瑞,却在前沿阵地的掩蔽部向指导员交纳党费,并激动地说: “我早就该是(党员)啦!”“收了我吧!”他以自己独特的申请入党的方式,使人们看到了他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真诚的信仰,触摸到他那颗纯洁、灼热的心灵。他在火线上主动出击,消灭敌人,不仅使兄弟连队脱险,而且为整个战斗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然而,战斗结束后评功嘉奖时,他却竭力推辞,毫不计较个人的荣誉得失。由此显示出他的思想和追求已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已开始成为一名自觉的革命战士。

入党以后的董存瑞在政治上逐步趋向成熟。在攻打隆化的战斗前夕,连队组建爆破队,经过一番争执之后,董存瑞当选为爆破队长,由他选将组队。他把“突击”的红旗交给牛玉合,把“支援”的红旗交给郅振标,当他拿起“火力”的红旗时,一时不能立刻决定交给谁,他的目光注视着王海山。几乎是从董存瑞入伍的第一天起,王海山就对他有意见,直到选爆破队长时,两人还发生争执。然而,董存瑞最后还是决定把“火力”的红旗交给他,而王海山一时竟不能相信这是真的,激动的热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此时的董存瑞,已不是过去那个幼稚、莽撞、单纯的少年民兵,而是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胸怀宽广、不计个人恩怨的真正的革命战士。

董存瑞英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伴随着剧作情节的步步推进而得到逐步显现。直至最后,在关系到战斗全局的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地托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革命队伍的胜利进军铺平了道路。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董存瑞崇高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其英雄性格也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由于剧作家始终把董存瑞形象的塑造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深厚土壤中,生动、贴切地描绘了他在党的教育帮助下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逐步成长起来的过程,而没有把他写成一个脱离生活实际的完美无缺的英雄,故而使其形象丰满、真实感人。经导演和演员的成功再创造,董存瑞的银幕形象更具有个性色彩,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