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庞守英
中篇小说。作者王蒙。原载《十月》1982年第2期,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单行本,后收入《1981——1982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以及《王蒙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作品记叙的是1979年美籍华人蓝佩玉回国参加父亲的追悼会期间,与青少年时代的朋友翁式含、“继母”杜艳之间的来往纠葛。三十二年前,共产党员翁式含准备介绍蓝佩玉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并约好时间、地点同她谈话。蓝佩玉因在罗圈胡同迷路而误了点。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两人先后被逮捕。蓝佩玉释放后,告别了因病卧床不起的母亲和大学教授的父亲,去了美国。翁式含在狱中坚强不屈,但是他无法驱散把自己的被捕与蓝佩玉的失约联系起来的念头。释放后,他得知蓝佩玉已经离开中国,便对她留下了布尔乔亚、叛徒的印象。蓝佩玉这次回来,是要寻找机会向翁式含把忍了三十多年的话吐出来,而为此在“文革”之中被打成“特嫌”的翁式含仍持谨慎、提防的态度,带有一种“官方发言人”的腔调。对蓝佩玉显出格外热情的,是比她年龄还小并且在她父亲去世后又改嫁了他人的“继母”杜艳。她千方百计地拉上这个海外关系,企图挤进“美眷”的行列。她盲目地闯进宾馆看望蓝佩玉,心里追求的却是蓝佩玉可能对她的报答——电视机、电冰箱,至少是一台进口的洗衣机加烘干机,甚至能跟上蓝佩玉“到美国腐朽上一年半载再回来”。由于杜艳的干预和捏造,蓝佩玉更想与和她变得疏远、隔膜了的翁式含谈谈。翁式含在心里已经和蓝佩玉谈过多次,这次他发出了“吃饺子”的邀请。但是杜艳硬是把蓝佩玉拉走去她家赴宴,而单位领导又打来电话,提醒他接待蓝佩玉的“权”在学校。翁式含受不了围绕着蓝佩玉的污浊空气,第二天便出差去了石家庄。他仅以一个告别电话和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蓝佩玉。蓝佩玉在中国走了几个城市后,带着她的遗憾与满足,乘上了返回的班机。作品通过蓝佩玉、翁式含、杜艳之间的来往,对1979年的中国现实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来。如同一面三棱镜,立体地反映了复杂的生活。在艺术技巧上,作品采取了“以人物和故事为经,以心理描写——包括意识流为纬”(王蒙语)的表现方式,把人物的思想命运、性格特征与人物的心灵揭示结合起来,尤其对现代市民杜艳的刻画,更是活龙活现。作品被评为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