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敬中
抒情诗集。编者绿原、牛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收录了四十年代属于七月诗派,后来又一起“为诗而受难”的二十位诗人的自由体新诗119篇。这些诗人是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他们大都是和四十年代的抗战文艺一同成长起来的,当年都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剧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上发表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诗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白色花》体现了七月诗派的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正如绿原在《序》中所说,他们是“努力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和战斗任务联系起来”,因此七月诗派的诗人们在神圣的抗日战争和伟大的解放战争中,没有躲在艺术的象牙之塔中哀吟个人的忧愁和幻灭,而是以历史主人公的态度,投入现实斗争和生活底层,同民族一起受难,和人民一起战斗,在严酷的现实生活中激起诗情,以血液化成诗篇,竭尽既是诗人又是战士的职责。他们要“一手托着鲜活蹦跳的心,一手斩断毒蛇与荆棘追上”时代的步伐(芦甸《行动》),以“创造的劳动力和那一团风暴的大意志力”“一寸一寸”地迫近“那一轮赤赤地炽火飞爆的清晨的太阳(阿垅《纤夫》)”。他们将自己的人格、情感、血肉、审美趣味强烈地渗透到客观对象中,将主观精神溶于诗歌的艺术真实中,达到主客观的一致。时代的真实、诗人的忠诚和艺术的真实的融合,创造出包含着个别对象又比个别对象更高的真实的形象和意境,从而表现了四十年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历史重压下的灵魂的自我搏斗和人民潜在的战斗力量。他们特别注重描写底层民众的生活,传达了劳苦大众的心声,发出了“从自己的血泊里站起来!”的呼喊(徐放《动乱的城池》),表现了伟大的民族自信力与历史乐观主义精神。《白色花》都是自由体新诗,诗人们追求的是语言的力度和与此相应的散文美,充分表现出生活的震撼和灵魂的搏斗,而不寻求和谐的意境和匀称的章法。他们既显示出共同的向现实主义深化和突进的特色,又不排斥各自不同的个性。《白色花》也收录了部分诗人近年来的新作,说明他们“从来没有喑哑,一直在歌唱”,也“从来没有泄气,更谈不上绝望”,“那颗跳动的心,还像从前一样年轻(冀汸《回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